第128章 漏洞嫁接术:把系统BUG变成我们的后门

“记忆回廊”的冒险虽然短暂,但带回来的信息碎片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陆川脑海中更多被尘封的猜测。系统并非全知全能,它有自己的“童年阴影”和不愿面对的“黑历史”,甚至会对这些记忆区域进行强制封锁和清理。这无疑暴露了其内在的脆弱性。

然而,薇薇安和“深层清理协议”的威胁也迫在眉睫。上次潜入已经打草惊蛇,下一次,对方很可能布下天罗地网。直接硬闯“记忆回廊”的风险变得极高。

必须改变策略。既然无法直接阅读系统的“日记”,那就想办法在系统的“身体”上,制造一些不会立刻致命,但能让它持续“不舒服”甚至“分心”的“慢性病灶”。这样既能牵制系统的精力,又能为后续行动创造机会。

陆川将这种新战术命名为“漏洞嫁接术”。核心思想是:利用从观察者α和“记忆回廊”碎片中获取的、关于系统早期版本存在的某些设计缺陷或未完美修复的漏洞信息,将这些“历史BUG”进行改造和放大,然后悄悄地“嫁接”到系统当前的运行环境中去。

这些被嫁接的漏洞不能是致命性的,否则会立刻招致毁灭性打击。它们应该是那种看似微不足道、间歇性发作、难以定位、修复起来又特别麻烦的“慢性病”。

“我们的目标是,让系统得上一场‘类风湿性关节炎’,”陆川对团队成员形象地解释,“时不时这里痛一下,那里酸一下,查又不好查,治又治断根,让它浑身不得劲,没那么多精力来盯着我们。”

第一个被选中的“历史BUG”,是观察者α曾经无意中提及的“α-73协议漏洞”,与情绪波动放大效应相关。这个漏洞在系统后续版本中已经被修补,但修补方式被观察者α评价为“粗暴且留有隐患”。

∫符号的任务是,分析这个漏洞的原始机理和修补后残留的隐患,然后设计一种微小的、能够模拟这种隐患发作的“规则病毒”。这种病毒发作时,会轻微放大系统在处理某些特定类型交易数据(比如涉及散户恐慌情绪的数据)时产生的内部逻辑波动,导致其资源分配出现细微的、短暂的紊乱。

老壶负责给病毒加上时间触发器,让它在不规则的时间间隔内随机发作,增加排查难度。

伯纳德则贡献一点负面情绪能量作为“药引”,确保病毒能精准靶向情绪相关的数据流。

莎拉和贾仁义负责制造“烟雾弹”——在病毒可能发作的时间段,通过“数据泥石流”渠道,向系统注入大量相关的、但无用的散户情绪数据,进一步干扰判断。

准备工作就绪后,如何“嫁接”又成了难题。直接投放病毒肯定会被拦截。

陆川再次展现了其天马行空的思路。他注意到,系统内部存在一些用于性能监控和自我优化的数据采集点,这些采集点会定期收集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如果能将病毒伪装成正常的监控数据,或许能被系统自己“吸收”进去。

“∫,模拟一段符合监控数据格式的、包含我们病毒代码的信息流,然后混入那些被‘数据泥石流’污染的外围数据中,看看系统在清理垃圾数据时,会不会误把我们的‘特洛伊木马’也当成需要分析的监控信息收进去?”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赌的就是系统在过滤海量垃圾数据时可能出现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