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方舟计划”的理念营销,如同在行业高空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其冲击波让“智伞”在高端圈层和战略客户心中树立起思想引领者的形象。然而,当林薇的销售团队带着这份荣耀与信心,下沉到更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试图大规模复制成功时,却遭遇了一堵无形的墙。
一位销售总监在周报中沮丧地写道:“我向一位制造业老板详细介绍我们的供应链溯源解决方案,强调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联邦学习的数据隐私保护。对方听完,只是客气地问:‘所以,这东西能让我的货出厂更快?还是能让我的客户更愿意下单?’我试图解释这能建立长期信任……他却直接打断:‘信任不能当饭吃,我现在要解决的是下个月的订单问题。’”
类似的反馈从不同渠道汇集而来。市场团队发现,对于大量务实的中小企业主而言,“价值信任基础设施”、“数据主权”这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远不如“降低成本”、“提升销量”、“加快回款”这些直接的利益点有吸引力。他们并非不需要信任,而是需要更直白地理解:信任,如何变成钱?
陈默在听取这些一线反馈后,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智伞”已经成功地将内在的理念梳理清晰,并能够用逻辑严密的语言向高认知水平的群体进行阐述。但在更广阔的市场面前,他们缺乏一种关键能力——将高维、复杂的技术价值,“翻译”成目标客户能瞬间理解、并感知到与自身利益切身相关的“商业语言”。
“我们和技术团队待得太久了,久到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技术方言’思考和工作。”陈默在一次产品与市场协同会上,坦诚地自我剖析,“但市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我们必须培养一批‘价值翻译官’,他们的核心使命,不是复述技术参数,而是洞察客户痛点,并用客户的母语——商业利益的语言,来重新包装和呈现我们的价值。”
一场围绕 “价值翻译” 的能力建设,在“智伞”内部迅速展开。这不仅是市场部的工作,更是对产品、技术、销售所有面向客户岗位的共同要求。
首先,是发起一场彻底的“客户视角”革命。 陈默要求,所有涉及产品介绍、解决方案、市场材料的创作,必须强制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一个对技术一无所知,但对自己生意了如指掌的目标客户,能在三分钟内看懂并产生兴趣吗?”
为了做到这一点,林薇组织销售和产品经理,进行了一场“客户痛点深度挖掘”行动。他们不再仅仅询问客户“您需要溯源吗?”,而是深入到客户的业务场景中:
· 跟随一个服装厂老板,观察他如何因为一批面料色差问题,与供应商扯皮一周,导致生产线停滞;
· 访谈一个农产品经销商,听他抱怨如何被冒充原产地的劣质货冲击市场,导致品牌声誉受损;
· 陪伴一个小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处理因为信用证单据问题,导致货款延迟收回的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