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提出“次声波通讯”:穿透岩层

小主,

等了10秒,小陈手里的接收器突然“滴”了一声,屏幕一下亮了。

“信号强度75%,方向:正前方3米!没断!”小陈激动地晃了晃接收器,又把屏幕对着镜头,“王科长您看,这信号条稳得很,没跳一下,比我手机的信号还稳,岩层根本没挡住!”

“3米能成,5米肯定没问题。”秦翡松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张黄色便签,用马克笔飞快写了两行字,贴在模型侧面:“应急通讯器001号,次声波10Hz,重量98克,续航72小时(低功耗96小时)。”

她特意把“低功耗”三个字划了道红圈,语气重了点:“万一被困者撑超过3天,开低功耗还能发信号,不能让设备先没电——人还在等呢,这是救命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陈砚舟突然皱了皱眉,在镜头里用手比划着,像是想到新问题:“要不要加个定位器?比如能显深度的,救援人员知道在地下几米,挖的时候能更准,不用怕挖偏了伤到人,也能少挖点土,省时间。”

“不用。”秦翡摇头,指着接收器的信号强度条,解释得明明白白,“你看,现在3米是75%,要是1米就是90%,5米大概60%——信号强就离得近,弱就远,像听人说话,声音大在跟前,小就远,多简单,不用额外学怎么看深度。”

“加定位器要多装芯片,重量至少加20克,还得要卫星信号,灾区哪有信号?纯粹浪费,还增加负担,被困者手劲小,重了攥不住,那设备不就白做了。”

这时,“国家应急管理部”的官方弹幕突然跳了出来,带着红色的紧急标识,字还在闪烁,晃得人眼疼:【我们已经从陇南灾区调了块真的5米厚岩层过来,下午两点就能到实验室,明天直接用真岩层测,比模拟舱更贴近实际情况!另外联系了10个灾区救援队,测试过了就直接送过去,不用等批量,先让他们先用上,早一天有设备,早一天安心!】

秦翡把模型拿起来,跟桌上的净水袋、集水器模型摆成一排。

又从抽屉里拿出把尺子,量了量每个模型之间的间距,确保每两个模型之间差10厘米,整整齐齐:“明天测真岩层,过了就量产,不耽误。”

她顿了顿,手指在模型的“求救键”上轻轻按了按,声音轻了点,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软:“那种黑,我上次在山里测试集水器体验过一次,待半小时就慌,总怕没人找到,更别说被困几天的人了。”

“早点做好,早点送到救援人员手里,别让他们在黑里多等一秒——多等一秒,就多一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