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的提词器,我自己写

直播倒计时。

导播间死一般寂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镜头缓缓推近,苏霓的眼睛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种沉静如水的力量。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铺垫。

她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一个卖葱阿姨的故事。

阿姨的摊位原本在菜市场最好的位置,因为三个月内租金连涨两次,她每天要多卖一百斤葱才能保本。

最后,她不得不搬到了最偏僻的角落,顾客少了,收入降了,但她见到摄制组时,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没事,年轻人,还能干得动。”

苏霓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锥子,精准地扎进每个人的心里。

节目的最后,她直视镜头,轻声问道:“我们总在说,这座城市发展得有多快,生活有多便捷。可是,我们有没有停下来问过一句,到底是谁在为这份‘快’,默默地慢了下来,甚至退后了一步?”

话音落下的瞬间,导播间里传来几声压抑不住的低低抽泣。

主控台前,收视率曲线像一根被点燃的引信,陡然向上拉升,冲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

第二天清晨,电视台的市民服务热线几乎被打爆,数百条反馈和线索如潮水般涌入。

黄志远看着连夜赶出的舆情报告和收视分析,捏着报表的手指微微发颤,喃喃自语:“原来……观众真的听得懂深度。”

而此刻,苏霓正站在属于她的新办公室门前。

她伸出手,亲手将一块崭新的铭牌挂在门上,上面刻着一行简洁的字:“内容主理人——苏霓”。

清晨的阳光穿过长长的走廊,恰好照亮了她身后墙上那一行手写的标语:

这里不生产观点,只传递真实的选择。

《晨光现场》首播大捷后的第三天,舆论的热潮还未褪去,关于节目深度和媒体责任的讨论在全网发酵。

然而,在刚刚拥有了姓名牌的办公室里,苏霓却拉上了百叶窗,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

她的团队成员围坐在白板前,脸上还带着首战告捷的兴奋。

苏霓将一份厚厚的舆情简报放在桌上,神色却异常平静,甚至可以说,比直播前夜还要凝重。

“第一期的成功,像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她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员,“这把火,烧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旺。但火焰,既能带来光明,也可能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