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责:除非涉及明确的法律红线,平台不对创作者的观点进行追责。
不追溯:过往已发布内容,遵循当时的社区公约,新规不具备回溯效力。
这“三不原则”,如三柄重锤,直接敲在了现有审查体系最脆弱的关节上。
三天后,这份白皮书并未通过声浪传媒自己的渠道发布,而是借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官网公布,如同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深水炸弹。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行业内外瞬间引爆。
争议随之而来。
一位在体制内极具分量的权威评论员,在官媒发表署名文章,言辞激烈地质疑:“三不原则”无异于放任自流,将导致有害信息泛滥,最终引发舆论的全面失序!
一时间,风向似乎开始逆转,支持与反对声浪传媒的阵营在网络上激烈交锋。
面对这篇泰山压顶般的檄文,所有人都以为苏霓会亲自下场,写一篇同样犀利的文章进行反驳。
然而,她却异常平静,只是下达了一个命令:“启动‘回声计划’第二季。”
她的目标,正是那位评论员。
声浪传媒的团队通过数天调查,找到了评论员文章中用作反面例子的城中村。
小主,
他们没有发律师函,也没有在网上对骂,而是向那位评论员发去了一份公开的邀请函——邀请他走进这个他笔下“混乱无序”的城中村,听一位在那里捡了三十年废品,靠着一分一角的收入,将孙女供养成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拾荒老人,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并且,全程公开直播。
评论员骑虎难下,只能应战。
直播当天,无数双眼睛透过镜头,看着那位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评论员,坐在杂乱的废品堆旁,听着那位满脸风霜、言语朴素的老人,用最平实的话语讲述着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镜头下,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她从一堆塑料瓶里拿起一瓶只喝了半下的矿泉水,拧开,递给了评论员。
那个瞬间,评论员沉默了。他默默地接过那半瓶水,仰头喝了一口。
直播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当晚,这位评论员删除了自己之前所有的微博,只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我错了。秩序,不应该建立在沉默之上。”
这场无声的胜利,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风波平息,老张在整理“千人千声”开幕夜的影像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段被剪掉的素材。
画面里,在某个社区的露天播放点,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盲童,安静地坐在巨大的屏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