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她借的那阵风,吹塌了老墙根

那扇通往权力中枢的红木门缓缓开启时,高书记办公室里檀香的余味,混杂着纸张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一种沉淀了岁月与博弈的味道。

“小苏同志,坐。”高书记没有半分寒暄,手指在厚重的办公桌上轻轻一点,直奔主题,“市里准备成立一个‘城市记忆工程’专项组,由宣传部牵头,想请你出任顾问。”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要穿透苏霓平静的表象,探究她内心深处的每一丝波澜。

他坦言:“这个决定,阻力不小。上面有声音,说你们搞的那一套‘公民叙事’,本质上是‘去中心化叙事’,这是要动摇我们几十年来的主流话语根基。”

话音刚落,办公室内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邀请,而是一场摊在桌面上的政治试探。

苏霓的脸上却漾开一抹微笑,那笑意清澈,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高书记,如果千千万万人民的声音汇集起来,被定义为‘去中心’,那我想请问,谁,才是那个不容置疑的‘中心’?”

一句话,如同一根钢针,精准地刺向了那个悬置在所有人心头、却无人敢言说的巨大问号。

高书记的眼神遽然一紧,随即又缓缓松弛下来,竟是低声笑了起来:“好,好一个‘谁是中心’。看来,我没有找错人。”

苏霓顺势而上,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模糊空间:“感谢领导信任。但要我接受这个职位,我有两个前置条件。”

“你说。”

“第一,项目必须设立‘独立采编权’。我们团队采集的所有口述史资料,从选题到最终呈现,拥有完全的自主决定权。”

“第二,所有采集到的原始素材,包括音视频、文字记录,在公开发布前,不得经过任何部门的预先审查。我们要对受访者负责,更要对历史本身负责。”

这两个条件,无异于在体制的铜墙铁壁上,要求开两扇永远敞开的大门。

高书记沉默了许久,久到连窗外的蝉鸣都显得格外刺耳。

最终,他重重地点了下头:“我答应你。但在框架内,具体如何操作,你们要拿出章程来。”

当苏霓走出那座红墙小院,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

陆承安已靠在车边等候,神情一如既往的沉静。

“这是典型的‘收编试探’。”他递过一瓶水,声音压得很低,“给你一个看似光鲜的虚职,再用一个宏大的官方框架把你套住,允许你有限地扑腾。时间久了,你的棱角、你的锐气,都会在无数的会议、报告和流程中被慢慢磨钝。”

苏霓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眼底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你只说对了一半。我从不拒绝进入任何场域,但前提是,我要带着我的规则进去,而不是被他们的规则同化。”

她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陆承安。

封面上赫然印着一行大字——《口述史采集伦理公约》。

“我已经拟好了。”苏霓的语气平静而坚定,“里面明确规定了受访者的知情权、随时撤回访谈内容的权利、匿名或实名的署名权,以及素材使用的边界。所有未来与我们合作的单位,包括宣传部这个专项组,都必须签署这份公约。”

陆承安快速翻阅着,眼中亮起激赏的光:“你这是在用一份民间公约,倒逼官方机构承认个体权利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