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所有人都学会了她的语法

会议室的门打开时,风裹着高原特有的干燥气息扑面而来。

苏霓摘下耳麦,没急着走,而是站在门口多停了两秒,目光扫过会场——木桌还摆着未收的文件,几台老式摄像机搁在角落,镜头蒙尘,像被遗忘的哨兵。

副县长说得没错:这里的人,认头人,不认流程。

那位部落长老临走前甩下一句话:“祖辈传下来的地,不需要录像证明。”声音浑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可苏霓没反驳,只对翻译说了句:“您可以不说,但我们得记。”

走出村委会小院,夕阳正斜斜地洒在村口那棵枯死的老柏树上。

几个年轻人蹲在地上摆弄一台DV,低声商量着什么。

其中一人竟是长老的孙子多吉。

他抬头看见苏霓,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有些局促地笑了笑。

“苏老师……我们想帮阿爷录一段话。”他说的是汉语,磕绊但认真,“他说了一辈子的事,怕以后没人记得。”

苏霓没说话,只是走近几步,看着他们笨拙地调试设备、调整角度,甚至用手机测光。

她的手指轻轻抚过DV边缘,忽然问:“你们知道‘五步法’吗?”

多吉点头:“时间、地点、人物、诉求、佐证。您上次培训讲过的。”

她笑了,眼角微扬,像是风吹皱湖水。“那开始吧。”

三天后,确权办公室收到了一份视频材料。开头清晰冷静:

“时间:2025年3月8日,地点:扎西塘牧场,记录人:多吉。”

紧接着是长老低沉而庄重的声音,讲述家族六代人在草原上的迁徙与守护。

没有怒斥,没有对抗,只有记忆本身的力量。

结尾处,老人亲手按下手印,画面外传来他的声音:“这块地,我愿意确权。”

苏霓翻到签名页,指尖轻点,笔尖落下“通过”二字。

她靠进椅背,望着窗外湛蓝天空,心想:原来最坚固的传统,也能成为新规则的起点。

与此同时,许文澜坐在深圳某栋写字楼的顶层,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蜂巢系统正在自动校验第五百三十七条上传记录。

每一条都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主妇、快递员、教师、退休法官……但他们做着同一件事:手持身份证,面对镜头,清晰陈述。

“我在此刻、此地,自愿录制本段影像,用于公共事务记录。”

这不是抗议,不是控诉,而是一场沉默却磅礴的合规宣言。

五百份视频,统一格式,精准标注GPS坐标与哈希值,实时聚合为一张动态地图,挂在名为“共述”的公开网站首页。

《民间采集行为安全管理规定》草案组的会议提前终止。

第二天凌晨三点,许文澜收到内部线报:立法进程无限期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