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江州临时驻地的数据终端依然亮着幽蓝的光。
许文澜指尖在键盘上轻点,屏幕上的数据流如星河倾泻。
她刚截获一份名为《关于全面推进“S5公众陈述标准化流程”的省级政务改革试点方案》的内部文件——这是第三次了。
过去七十二小时,从南到北,十七个地市、五所高校、三个部委下属研究机构,纷纷以不同名目推出与“校园表达角”高度雷同的项目。
有的冠以“青少年民主实践工程”,有的叫“基层话语能力建设专项”,而最荒唐的一份申报材料里,某重点中学竟用“五步法”让学生逐条汇报“今日午餐吃了什么”。
她冷笑一声,将那页截图归档进“模仿变形案例库”。
但这不是愤怒的时候。
苏霓说过:“当别人开始抄你,说明你已经走在前面了。”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模仿,而是被扭曲、被收编、被架空成一场形式主义的新政绩运动。
她调出后台匿名反馈通道的数据面板。
上线不到七天,已收到2143条有效提交。
其中87%来自乡镇及偏远地区学校,内容五花八门:有孩子录下教室漏雨的视频请求修缮;有女生匿名举报宿舍楼夜间无照明存在安全隐患;更有一所学校通过班级议事会集体投票,推动食堂重新核算成本,查实承包商克扣餐补近半年。
还有一条让她久久停顿——
“老师每天让我们练‘五步陈述’,可只准说‘今天我很开心’‘同学互帮互助’……不能提作业太多,也不能说饭菜难吃。我不懂,这算说真话吗?”
许文澜闭了闭眼。
规则一旦脱离真实,就成了枷锁。
她没有发通稿,也没有召开发布会批评谁。
相反,第二天清晨,社会治理创新基金官网悄然上线了一份《校园表达指南·儿童版》PDF文档。
封面是卡通风格的麦克风,内页用漫画图解“五步陈述法”的核心:看见 → 感受 → 判断 → 建议 → 行动。
末尾特别加粗一行字: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必完美,但必须是你自己的。”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蜂巢镜像”的民间技术社区发布了一款免费工具——“S5兼容性测试器”。
用户只需输入一段学生陈述文本,系统便会自动比对两种标准:一是各地争相复制的“S5流程”,二是原始的“苏霓规范”。
结果令人瞠目。
在真实案例中,“S5”因删减了情绪识别模块和元数据溯源机制,导致对实质性诉求的识别准确率仅为59%,漏判率高达41%。
一份农村孩子哭诉“厕所夜里不敢去,怕黑还有蛇”的录音,在“S5”系统中被判定为“无效情感宣泄”,而在“苏霓规范”下则触发三级响应预警。
报告一夜刷屏。
某大学课题组紧急撤回申报材料,原定纳入政绩考核的“周报制度”也被暂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