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那棵见证了城市百年沧桑的古树,仿佛被蓝色的火焰点燃,在清晨的阳光下,燃烧出一种决绝而灿烂的鲜亮。
舆论之火与人心之火熊熊燃烧,陆承安知道,时机到了。
他联合多位法学界泰斗,趁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公民生存状态动态核查机制的立法草案》。
在草案说明会上,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注销即追责!任何一个公民的生存状态变更,都必须有可追溯、可核查、可问责的完整链条!”
他引用了周晓虹的案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代表:“当一个记者,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存一份证据的时候,这说明我们的制度,已经漏掉了太多本不该被遗忘的哭声!”
话音刚落,多位法律界的代表当场起立,表示联署支持。
更有人提议,应将“周晓虹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即将发布的《国家人权保障白皮书》。
制度的冰山,终于开始松动。
而苏霓,这位“重生计划”的掌舵者,则在此时抛出了她的终极方案。
她判断时机已经成熟,正式宣布启动“记忆回流工程”。
“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百个‘非语言证据采集站’,”她在发布会上冷静地说道,“我们将培训基层的社工、教师、乡村医生,让他们学会识别日常痕迹中潜在的证言。不要等他们开口,要学会听他们没说的话。”
首批采集站将覆盖那些历史上的矿难、海难、林场事故的重灾区。
令人意外的是,报名成为志愿监督员的人中,竟然有十几名曾参与过“身份注销”操作的退休办事员。
他们苍老而羞愧,只希望能用余生,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赎罪。
工程启动仪式当晚,苏霓独自一人巡视着为纪念周晓虹和所有“被消失者”而紧急布展的纪念馆。
她在一件被放置在玻璃展柜中央的“蓝布衫”前停下了脚步,那是根据林晚的描述,一比一复刻的旧工装。
她的指尖隔着冰冷的玻璃,轻轻抚过那粗糙的布料。
忽然,她佩戴的讲解耳机里传来一阵刺耳的杂音。
紧接着,一个被电流干扰得断断续续的女人声音,幽幽地响起:
“……如果……你们听到这个……请告诉桦林的孩子们……雪……雪化的时候……名单……就会浮出来……”
苏霓猛地回头,望向不远处的中央控制室,那里灯火通明,值班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监控屏幕,一切正常。
她心脏狂跳,缓缓低下头,看向身前的玻璃展柜。
在灯光的倒影中,她自己的身影旁,仿佛有一个穿着蓝布衫的模糊身影,对着她微微颔首,随即消散在光晕里。
窗外,第一缕带着暖意的春风,正吹过城市边缘那片废弃的矿坑。
积压了一整个冬天的残雪,正在无声地融化,雪水缓缓渗入冻结的泥土,像无数细小的、坚韧的根,执着地往黑暗的更深处扎去。
那个来自冰封土地的鬼魅之音,仍在苏霓耳边回响。
桦林,名单,还有那些主动请缨的退休办事员……一个个碎片在她脑中疯狂碰撞。
她猛地转身,快步走向办公室,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首批百名社工背景资料册,正静静地躺在桌面上。
此刻,那薄薄的纸页在她眼中,仿佛有了千钧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