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谁在借走历史

林晚的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冰冷的荧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

省图书馆的内部借阅系统日志,就像一片沉寂的数据海洋,而她要找的,就是那条被刻意掩埋的暗流。

当“组织介绍信”的扫描件终于跳出时,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介绍信的抬头,赫然印着一个早已被扫进历史故纸堆的名字——“改革稳定协调小组”。

这是一个二十多年前为应对特定时期社会问题而设立的临时机构,存续不到两年便悄然撤销。

然而,那枚鲜红的印章编号,却如一根毒刺,精准地刺入林晚的视网膜。

经过交叉比对,这个编号的管辖权,正属于那位现任的周副秘书长所分管的机要部门。

一个已死的机构,盖着一个活人的章。

这不再是疏忽,而是伪造。

一张跨越二十年,精心布局的弥天大网,终于被这枚小小的印章撕开了一道狰狞的口子。

林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她没有选择直接捅向纪委。

对手能布下如此深远的局,必然在所有关键节点都设置了防火墙。

贸然举报,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引火烧身。

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赵小芸的电话。

“小芸,启动B计划。是时候让周晓虹教授的论文,重见天日了。”

赵小芸的行动力快得惊人。

她没有动用基金会的官方名义,而是以私人身份联络了京沪两地最负盛名的新闻史与社会学教授,以“寻找失落的学术遗珠”为由,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中国新闻史文献抢救计划”的公开倡议。

倡议书情真意切,将周晓虹的博士论文《缄默的螺旋:身份的建构与消解》誉为“一代学人对时代真相的勇敢叩问”,呼吁各大高校图书馆及私人藏家,协力寻找这本“失落的经典”。

倡议书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层层涟漪。

学术圈内,对这本传说中的论文早有耳闻,如今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牵头,响应者云集。

短短三天之内,五所顶级大学的图书馆先后传来消息:馆藏的微缩胶片中,确实保存着该论文的影印副本。

五份副本的电子扫描件很快汇集到了许文澜的电脑里。

她戴上防蓝光眼镜,逐字逐句地进行文本比对。

几个小时后,她得出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结论:五份副本,来源不同,扫描时间各异,但内容惊人地一致——它们全部缺失了第七章《规训话语的日常渗透》。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早在二十年前就精准地完成了这场跨越地域的“定点清除”。

就在许文澜几乎要放弃时,一份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副本让她停下了滚动的鼠标。

在第六章的末页页眉空白处,有一行用铅笔写下的、几乎被岁月磨平的批注,字迹清秀而有力:“控制入口=控制记忆。”

这行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重重迷雾。

许文澜立刻将调查重点转向这份西北师大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