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京城。
许文澜的公寓里,只有三块显示屏的光亮照着她苍白的脸。
作为“记忆角”公益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她几乎是在赵小芸微博发出的第一时间就收到了警报。
她看着屏幕上那张照片,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她没有浪费一秒钟去感伤。
手指在键盘上化作残影,一行行代码如流水般倾泻而出。
她很清楚,那个小县城的档案馆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国无数个这样老旧的库房里,还不知道有多少“他们”正在被时间与潮湿悄悄吞噬。
四个小时后,一个名为“濒危档案抢救通道”的应急数据库搭建完成。
许文澜立刻通过“记忆角”的官方渠道发布公告,向全国所有档案馆、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发出紧急呼吁:扫描你们的濒危档案,上传到这里,我们为它们建立一个数字诺亚方舟!
紧接着,她启动了早已准备好的自动比对系统。
新录入的每一条濒危档案信息,都会被人工智能实时拆解、分析,并与“记忆角”数据库里数万条口述历史记录进行交叉匹配。
小主,
天亮时,第一封邮件弹了出来:【匹配成功】。
紧接着,第二封、第三封……十二个小时内,匹配成功的案例达到了惊人的87例!
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已经九十三岁高龄,他的家人四十年前为他录下了一段口述史,一直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
许文澜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将这些匹配成功的数据导入一个动态地图,每一个成功案例,就在地图上亮起一个温暖的红点。
她给这张地图命名为——“正在重生的名字”。
地图上线的那一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林晚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是基金会的同事,声音焦急:“晚姐,有个匹配成功的老人,情绪非常激动,你得赶紧去一趟!”
林晚赶到时,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见到了那位名叫李振山的老人。
老人枯瘦的手死死抓着手机,屏幕上正是许文澜制作的那张动态地图,其中一个红点,标注着他失散五十多年的哥哥的名字。
“我哥……我哥他不是黑五类,他是被冤枉的!”老人浑身颤抖,老泪纵横,“就因为这个成分,我们全家被拆散,我一辈子抬不起头,现在我儿子要考公务员,政审……政审就卡在这里!我只想在死之前,看到我儿子能堂堂正正地填上家庭背景,我哥是清白的!”
林晚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她握住老人的手,声音坚定而温暖:“大爷,您放心。这事交给我。”
她立刻拨通了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人的电话,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协调加急办理证明材料。
挂断电话,她又联系了基金会合作的公益律师团,为李大爷一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深夜,林晚回到临时住处,在工作日志上写道:“每一个名字的回归,都是一次微型正义的实现。但正义,不该迟到这么久。”
与此同时,基金会总部,创始人苏霓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她的秘书已经帮她推掉了七家主流媒体的采访请求。
“苏总,现在热度这么高,正是我们发声的好机会。”秘书不解地问。
苏霓摇了摇头,目光锐利:“这不是悲情时刻,是行动契机。博取同情是最廉价的做法,我们要的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她随即召开了内部动员会,面对一张张年轻而激昂的面孔,她冷静地宣布启动“追光行动”——联合全国重点高校历史系、图书馆学会以及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发起一场全国性的民间档案抢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