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树影底下藏春风

那只无形的巨兽,带着官僚体系特有的冰冷与沉闷,将浓重的鼻息尽数喷洒在“新芽计划”这株刚刚破土的嫩苗之上。

仅仅一道措辞模糊的红头文件,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兜头罩下,要将所有奔涌的热情与刚刚萌发的希望一网打尽。

苏霓眼中的光芒在那一瞬间凝固,仿佛被西伯利亚的寒流径直吹过。

林晚发来的密报文件,每一个字都透着精心修饰过的杀机。

“暂停一切非课程类学生参与性社会调研活动”,这柄利刃挥舞得滴水不漏,却又精准地指向“记忆委员”的心脏。

更要命的是那句附加解读:“有人担忧此举可能演变为一场失控的‘历史清算运动’。”

“清算?”苏霓的指尖在冰凉的桌面上轻轻划过,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她没有浪费一秒钟在愤怒或辩解上,因为她知道,在庞大的权力机器面前,情绪是最廉价的消耗品。

当晚,基金会顶楼的会议室灯火通明,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所有试点数据,重新过一遍!今晚,我们不睡觉!”苏霓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核心团队成员立刻像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齿轮,疯狂运转起来。

屏幕上,一行行数据如瀑布般滚落,每一个案例都被拆解、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他们要做的,不是退缩,而是在风暴中找到最坚固的船锚。

凌晨三点,苏霓的食指重重点在屏幕上三个被高亮标出的案例上。

“就这三个。”她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眼神却亮得惊人。

这三个故事,没有血泪控诉,没有尖锐矛盾,它们分别关于大饥荒时期邻里间如何分享一锅稀粥、第一代农民工如何用汗水换来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以及一位老教师如何在动荡年代偷偷保护学生们的藏书。

它们是苦难中的微光,是绝境里的韧性,是最安全,却也最能直击人心的力量。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陆承安,指间的香烟已经燃到了尽头。

他那双看透了无数资本风云和人事沉浮的眼睛,早已穿透了省教育厅的公文,看到了背后若隐若现的地方保守势力的影子。

他们害怕的不是孩子们的采访,而是这些被唤醒的记忆,会成为阻碍他们某些“政绩工程”的民意炸弹。

陆承安没有动用任何官方资源。

他只是拨通了一个私人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早已退休,在政法系统德高望重的老领导。

当年一场惊动全国的经济改革大讨论中,正是这位老者力排众议,为陆承安的激进方案撑起了一片天。

“老领导,我这有个想法,想请您斧正……”陆承安的语气恭敬而沉稳,他只谈“基层治理”,只聊“社会情绪疏导”,巧妙地将“新芽计划”包装成一个有助于提升治理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现代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