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孩子做的梦,比大人写的史还真

深夜,基金会的研究室内灯火通明。

陆承安,这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教育心理学顾问,双眼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

他推开堆积如山的文献,将一份报告拍在苏霓面前。

“荣格。”他只说了两个字,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集体无意识。苏理事,我们可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一直在试图分析孩子‘个人’的心理,却忽略了他们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口述史诗!”

他指着报告中的一段文字,语速极快:“这些梦,不是孩子们的凭空臆想,而是他们从祖辈、父辈那里听来的碎片化故事,在潜意识中的重组与投射!那个梦见粮票的孩子,他的爷爷可能经历过大饥荒;那个梦见游行的,她的父母或许是当年的知青!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心理创伤模型去套了!”

陆承安深吸一口气,眼神灼热:“我建议,立刻联合高校,启动‘梦的语义图谱’研究项目。我们不是要解梦,而是要看一个时代,如何在三代人的潜意识里呼吸和传承!”

苏霓的心脏狂跳起来。陆承安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的迷雾。

“批准!”她斩钉截铁,“文澜,立刻调整AI模型!”

技术部的天才少女许文澜接到指令,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如蝶。

一夜之间,她为系统写入了一个全新的“隐喻识别模块”。

AI不再仅仅分析字面意思,而是开始学习理解超现实意象背后的象征。

奇迹发生了。

当“飞天的自行车”这个意象被输入,系统自动关联到“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物质匮乏”等现实口述史关键词。

当“会说话的粮票”出现,关联图谱瞬间指向了“饥饿记忆”“配给制”“长辈的节省习惯”。

更让许文澜震惊的是,她发现了一个清晰的规律:那些在梦里反复出现“突然停电,世界一片漆黑”的孩子,数据库显示,他们的祖辈或外祖辈,超过八成有过“三线建设”的经历,在深山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那些频繁梦见“在陌生的车站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车”的,则无一例外,全部来自流动儿童家庭,跟随着父母在不同城市间辗转。

数据不再是冰冷的警报,而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隐藏于血脉之中的时代画卷。

与此同时,在西部的那间教室里,赵小芸正在进行一场“梦的接龙”游戏。

“规则很简单,一个人说出自己的梦,下一个人必须以‘然后……’开头,接着编下去。”

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被点到了名,他犹豫了很久,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梦见……我爸站在倒闭的工厂门口,他和其他叔叔一起,举着一块白布,上面用黑墨水写着五个字……‘我们要活命’。”

整个教室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五个字仿佛千斤巨石,压在每个孩子的心头。

空气凝固了,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被掐断了。

赵小芸的心揪紧了,她几乎要开口打断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

就在这时,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女生突然举起了手,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然后,天上降下一张好大好大的合同,像一张红色的云。云上面盖着一个烫金的红章,红章底下有一行字,写着:‘你们已被听见’。”

死寂被打破了。孩子们眼中重新亮起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