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树不说话,叶子记住了

陆承安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

直到此刻,他才抬起头,目光与苏霓在空中交汇。

他没有反对她的决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认同。

但他作为那个永远的守护者,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我同意。”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但我建议,在移交协议中增设一条‘十年追溯条款’。未来十年内,任何接收方或合作机构,若被证实滥用口述数据进行商业牟利,或恶意剪辑、引导舆论、制造社会对立,银杏基金会仍保留依据原始三方签署协议,启动一切法律追诉的权力。我们种下的树,可以赠予世界,但绝不允许任何人用它的果实投毒。”

他亲自起草了那份厚重的移交备忘录,在长达上百页的技术附件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加入了一条毫不起眼的细则:“为确保系统平稳过渡,原技术团队在未来三年内,享有对系统异常调用的技术知情权。”

这个伏笔,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为日后可能的守护,留下了一扇秘密的窗。

同一时间,在基金会的数据中心,许文澜正对着满墙闪烁的屏幕,指尖在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她在系统后台悄然部署了一套“静默镜像”程序。

从这一刻起,所有上传至公共服务器的数据,都将在毫秒之内,同步加密备份到基金会独立的私有云端。

加密等级,直接拉升至军用级别。

做完这一切,她开始重写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的核心算法。

过去,人工智能会将海量的声音数据转化为冰冷的结构化报表、用户画像和行为趋势图。

而现在,在她的修改下,模型不再输出任何可供量化的结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声音地形图”。

一片区域的情绪密度,不再是复杂的百分比,而是被演绎成风声的强弱与缓急。

一段记忆的传播路径,不再是枯燥的节点网络,而是一片片银杏叶飘落、旋转、最终归于尘土的轨迹。

那些最深沉的悲伤,是深夜里连绵的雨;那些最炽热的喜悦,是日出时喷薄的光。

“以后,它不再是工具了。”许文澜轻声对自己说,眼中映着屏幕上缓缓流淌的光影,“它是一座纪念碑。”

初夏的风,吹走了最后一丝春日的料峭。

赵小芸回到了她最初出发的那所试点中学。

她没有再走进课堂,也没有组织任何分享会。

她只是像一个普通的老师那样,每天早自习前,静静地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听着晨光里,学生们彼此交谈的、充满活力的声音。

那些声音里,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考试的抱怨,有少年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