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装甲兵学院的成立

“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大?”聂政委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关切:“造坦克、造飞机,还要成体系地培养人才,这需要的投入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军事效益。”

刘川看着楼下院子里匆匆来往的参谋和工作人员,沉默了片刻才回答:“老聂,我知道有风险,有困难。但你看,”他指了指窗外,“我们从黄崖洞兵工厂的小作坊,到现在能自己产步枪、造步兵炮,甚至开始摸索造坦克、造飞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步步积累,敢想敢干。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底子,有了一批像陈教授、穆勒先生这样的专家,还有了相对稳定的解放区,这个机会不抓住,等将来形势有变,就追悔莫及了。”

他转过身,语气变得凝重:“国内的战事基本平息,但世界并不太平。欧洲新技术、新装备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为五年后,十年后,甚至更远的未来打基础。现在投入,将来可能挽回万倍的损失,甚至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这笔账,值得算。”

聂政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深意了。是啊,不能光顾着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这件事,我支持你。中央那边,我会详细汇报我们的考虑和规划。”

“嗯,有你把关,我放心。”刘川笑了笑,随即又收敛了神色,“另外,通知一下刘亚和谭正,让他们在物色学员和研究人员时,眼光可以再放宽一些。不仅仅是国内,海外有愿意回来的华人专家、留学生,只要背景可靠,有真才实学,我们都要尽力争取。穆勒先生那边招募德国人才的工作,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便利,该给的条件要给足。”

“吸引海外人才这倒是个新思路。”聂政委记了下来,“我让有关部门研究一下具体怎么操作。”

几天后,关于成立东北装甲学院和东北航空研究院的命令正式下发。四野在经历短暂休整后开始转向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方向——系统性地培养属于自己的高科技军事人才,铸造面向未来的利剑。

在沈阳郊区,一片原日伪时期的兵营和厂房被迅速划拨出来,工兵部队和征集来的工人们开始日夜不停地进行改造施工。陈致远教授带着技术团队,已经开始整理穆勒提供的坦克图纸和技术资料,着手编写最初的教材。而在更远一些的隐秘地点,航空研究院的选址和初期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穆勒先生对刘川的远见和支持力度感到惊讶和振奋,他通过秘密渠道发出的招募信息,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来自欧洲的回应。虽然前途未卜,困难重重,但一颗颗种子,已经在这片饱经战火的黑土地上悄然埋下。

刘川站在刚刚挂上“东北装甲学院筹备处”牌子的大门口,看着里面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对陪同的刘亚和谭正说:“记住,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未来都可能是我们装甲部队的脊梁。要把最好的资源向他们倾斜。”

“是,司令员。”刘亚和谭正齐声应道。

他们都知道,这是一项投入巨大、见效缓慢的工程,但其潜在的意义,或许不亚于刚刚结束的任何一场大战。就在四野上下忙于休整、剿匪和根据地建设之时,一条通往更强未来的隐秘赛道,已经悄然铺开。而这条赛道上即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或许远比他们此刻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