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对许友和韩楚说:“老许,你负责监督各旅落实,巡视检查,哪个旅长、团长敢偷奸耍滑、应付了事,我撤他的职,韩楚,教导团立刻扩大招生,培训骨干,你要把咱们总结出来的那些步炮协同、步坦协同、骑兵运用的要点,还有大兵团机动的心得,都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下发到营一级,要让基层干部不仅能看懂,还要会用,”
命令一下,山东军区瞬间从高烈度的进攻模式,转换到了同样紧张热烈的练兵模式。
各旅驻地,操练的口令声、刺杀训练的吼声、炮兵实弹射击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枪炮声,成为鲁中南山区的主旋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云龙拿着一顶新发下来的军装,嘴里嘟囔:“这玩意儿能有啥用?能挡子弹还是能拼刺刀?花这冤枉钱……”
政委周恒一把拿过去,端端正正把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又递给李云龙一顶:“老李,这是命令,更是咱们正规化的标志,你瞧瞧,戴上是不是精神多了?赶紧戴上,你当旅长的得以身作则,”
李云龙扣在头上:“行行行,戴就戴,不过我可说好了,打仗的时候可不管这玩意歪不歪,好看能当饭吃?”
“等你习惯了,就知道好处了,”周恒笑着把他帽子扶正。
丁伟的二旅,则开始了繁琐细致的武器统计和调整。旅部院子里,各种枪支堆成了小山,后勤部长带着人满头大汗地分类:“这是三八式,用六五弹,马克沁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唉呀妈呀,这杂牌劲儿的,”丁伟背着手在一旁监督,时不时插一句:“老刘,仔细点,一颗子弹都不能错,告诉各团,暂时克服困难,统一调配期间,谁也不许藏私,”
张大彪的三旅,重点抓纪律和内务。他带着旅部参谋下到各团突击检查,要求部队驻地整洁,物品摆放有序,甚至严格规定了胡子多久刮一次,被子怎么叠。一些从红军时期过来的老营长私下嘀咕:“当兵打仗,搞这些形式主义干啥?有那功夫多练会儿拼刺刀多好,”张大彪眼睛一瞪:“形式?我告诉你们,这就是战斗力,没有平时点点滴滴的养成,没有绝对的令行禁止,哪有战时的如臂使指、万众一心?都给我严格执行,谁做不到,自己把辞职报告放我桌上,”
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韩楚的第十旅和扩建后的教导团。这里俨然成了新战术、新条令的试验田和推广中心,坦克轰鸣着与步兵演练协同推进,通讯兵熟练地收发电文;沙盘作业和战术讨论常常进行到深夜,为了一个战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各旅派来的营、连级骨干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再把标准化的知识、规范化的操典和那股子钻研劲儿带回到自己的部队,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三个月时间,在紧张、充实甚至有些枯燥的训练中飞快流逝。
当刘川等人再次走进李云龙第一旅的驻地时,看到的景象已截然不同。部队行进队列整齐划一,战士们昂首挺胸,灰色的军帽和绑腿透着干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虽然步炮协同演练中仍能看出一些生涩,但流程规范,反应迅速,已远非冬训时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