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稷下立言

临淄城南,临淄河蜿蜒而过,河水映着初春的新绿。河畔一处高台之上,新近落成的几栋青灰色瓦顶精舍依地势而建,虽不奢华,却自有一股开阔轩朗的气象。精舍之间,松柏掩映,石径通幽。这里,便是齐国“养士”之风渐兴后,由管仲默许、多位卿大夫出资襄助,为聚集而来的贤才辩士开辟的论学之所——虽尚未有“稷下学宫”之正式名号,然其雏形已成,汇聚才智,渐成齐国新的思想高地。此地,被士林中人,模糊而向往地称为“稷下”。

今日的稷下,气氛迥异于往日。中央最大的论道台前,人头攒动。不仅有高冠博带的士人、儒者,更有许多穿着短打、眼神带着好奇与渴望的工匠子弟、掌管仓廪税赋的低级文吏,甚至几位风尘仆仆、明显来自地方城邑的属官。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高台中央那个身着太卜丞深色官服、却无半分巫祝之气的身影上——周鸣。

在管仲的默许甚至隐隐推动下,这位以“神算”之名震动临淄、以“数理天道”之论掀起滔天巨浪、更被擢升为太卜丞执掌“国用之数”的异士,今日将在此“稷下”之地,首次公开、系统地阐述其学说。消息早已传开,引来了各色人等。有慕名求教者,有好奇观望者,更有不少带着审视、质疑乃至敌意而来的各派学者。空气仿佛凝固,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与无声的硝烟。

周鸣立于高台中央,背后是一面巨大的素麻屏风,上面悬挂着他亲笔绘制的几幅图表:一幅是“观象-建模-推演-验证”的循环示意图;一幅是“泰”、“否”二卦的卦爻结构图,旁注着奇异的符号与连线;另一幅则是郯邑“相地衰征”实施前后赋税、民情对比的柱状简图(以不同高度木条表示)。案几上,整齐摆放着各色算筹、龟甲、蓍草,以及几卷摊开的《易数玄章》讲义。

他没有立刻开口,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形形色色的面孔,那眼神如同穿越迷雾的灯塔,沉静而有力。喧嚣渐渐平息,只剩下风声掠过松枝的轻响。

“诸君,”周鸣的声音清越,不高,却清晰地传遍高台上下,“今日之论,非言鬼神,非卜吉凶,乃论天地万物运行之枢机,人事邦国兴替之根本。其枢机为何?其根本何在?曰:易与数!”

第一幕:易者,变也;数者,序也!

“《易》之本义,变易也!日月更迭,四时交替,草木荣枯,邦国兴衰,无时不变,无处不易!然——”他话锋一转,如同利剑出鞘,“变中可有常乎?有!其常者,秩序也!万物之序,即谓之‘数’!”

他指向屏风上的循环图:“欲窥此变中之常序,当循四则:一曰‘观象’!非枯坐玄想,乃俯察地理之厚薄,仰观星辰之运行,记录粟米之丰歉,度量货殖之流通,体察人心之向背!集此万千之‘象’,乃得推演之基!”

“二曰‘建模’!”他走到“泰”、“否”二卦图前,“《易》之卦爻,非神谕,乃古之智者观天地万物之‘象’,摹其关联变化所创之‘模型’!譬如‘泰’卦(?),乾下坤上,天阳下沉,地阴上升,阴阳交泰,万物通泰!此象何解?”他拿起算筹,在卦象旁摆出简易状态模型:“乾(天)为刚健、上升(1),坤(地)为柔顺、承载(0)。泰卦下乾(1)上坤(0),刚健之力(1)在下推动,柔顺之体(0)在上接纳,上下交融,系统稳定,故‘吉’!‘否’卦(?)则反之,坤下乾上,柔顺(0)在下难承重压,刚健(1)在上无有依托,上下隔绝,系统失稳,故‘凶’!此非命定,乃‘状态’失衡之必然!” 他将卦象彻底解构为描述系统稳定性的数学化状态模型。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低声议论。淳于毅等年轻学子眼中光芒大盛,而几位老儒和阴阳家则眉头紧锁。

第二幕:推演有据,验证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