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江山一统

李吉甫问:“李师道和吴少阳怎么安排?”

李纯平静地说道:

“给他们一个布政副使的位置吧,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可以安排到平东军任副统领,李师道手下的大将刘梧可以平辽军任副统领,他们两个毕竟没有公开反叛,其他的藩镇也在观望着,只要愿意服从朝廷的,都给他们一个出路。”

李吉甫说:“陛下宅心仁厚,对他们够照顾了,相信此次改革可以顺利进行。”

李吉甫和裴垍代表朝廷,分别找李师道和吴少阳谈话,两个人本以为朝廷可能会把他们的官职撸掉,没想到还给了新的官职,虽然权力缩水了,但是一下子给安排了两个人,已经算是比较照顾了,均表示服从朝廷的安排。

朝廷采取怀柔措施,让各地的其他藩镇也放下心来,觉得都有个出路,没必要去反叛,朝廷的改制推行的很顺利。

经过和朝廷的几个重臣充分的沟通商议,李纯正式下旨任命17个布政使:

许孟容任京畿道布政使,韩弘任关内道布政使,张弘靖任幽燕道布政使,李鄘任河北道布政使,张敬则任河南道布政使,张重衡任河东道布政使,王锷任山东道布政使,柳公绰任淮扬道布政使,武元衡任川蜀道布政使,刘伯刍为湖北道布政使,元义方为江东道布政使,严砺为湖南道布政使,韦丹为黔中道布政使,程执恭为江西道布政使,杨于陵为岭南道布政使,韩愈为闽潮道布政使,李逢吉为安南道布政使。均为正三品文官。

关于十个军团统领,李纯另外下旨任命:

李听为平辽军统领,乌重胤为平胡军统领,李愬为平蕃军统领,高霞寓为平蛮军统领,韩泰为平东军统领,李元奕为平海军统领,蒋义为平南军统领,刘光颜为镇北军统领,张茂昭为威西军统领,严秦为兴中军统领。均为正四品武官。

其他有功之臣也升了官,左右丞李吉甫、裴垍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李绛升为兵部尚书,范希朝出征有功,调任为兵部侍郎,加左金吾卫大将军封号。

李师道任命为河东道布政副使,吴少阳任命为湖北道布政副使,吴元济任命为平东军副统领,刘梧任命为平辽军副统领。

田弘正任命为平胡军副统领,张广孝任命为卫尉寺正卿,郭钊任为廷卫司郎中兼御林军统领。

关于刘禹锡和柳宗元,李纯本想重用,但是因为他们当时和王叔文有牵连,阻力较大,所以将柳宗元任命为安南道布政副使,刘禹锡任命为闽潮道布政副使,也算是提拔使用。

其他级别低一些的官员和将领,李纯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考虑,于是让两位宰相和吏部、兵部拿出意见,如果才堪其用,均照准任用。

朝廷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收回了藩镇手中的权力,在全国重新组建17个道,10个军团,实行军政分离,从制度上清除了藩镇割据的土壤。

在官员任免上,李纯一方面考虑这些人的能力和贡献,也考虑他们原来的职位和资历,力求大家都能接受,平稳过渡。

即位第四年,李纯终于彻底解决了藩镇问题,除掉了朝廷最大的祸患,不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前面已经解决了宦官问题,经济问题也有所起色,即位时的三大问题,算是解决了两个半。

李纯计划,下步重点发展经济、科技、军事,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两到三年以后,开始对外用兵,扫除吐蕃、回鹘等外部势力的威胁,夺回被占的陇右等地,进一步开疆拓土,重振大唐声威。

在全国组建17个道、10个军团以后,李纯认为,虽然进行了军政分离,但是按照唐朝的制度,地方官员和将领权力依然很大。

以前,节度使和刺史、县令简直是地方的土皇帝,简直是为所欲为,将领的权力也太大,一旦起了异心就难以驾驭,如果派出宦官做监军,又会影响将领的自主权,削弱部队的战斗力。

李纯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军政主官的权力太大,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分权或限制,避免一个人说的算,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根据前世的经历,李纯觉得可以引入集体决策机制,就是重大事项不能主官一个人说的算,必须要和几个重要属员商议,集体决策。

从目前来看,道一级的作用最重要,李纯打算先在道一级引入集体决策机制,待成熟后,再向其他机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