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击退了日军,但过程惊险,暴露了配合生疏的问题。然而,生死与共的经历,却像最好的粘合剂。战斗结束后,新老队员之间互相包扎伤口,分享缴获的香烟,以往的隔阂在硝烟中似乎消散了一些。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身边的战友,是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命的人。

另一次成功的伏击战,目标是一支小股日军运输队。林烽精心策划,让新老队员混合编组,明确分工。战斗中,赵铁锤带领的原溃兵凭借丰富的经验,负责侧翼包抄和投弹,打得有声有色。战斗胜利后,缴获的罐头、香烟被公平地分到每个人手中。分享胜利果实的喜悦,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一次次共同御敌,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相互依存,新队员逐渐认可了“山虎小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对林烽的指挥能力和“二号”、“闪电”的超凡作用心悦诚服。归属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悄然滋生。

站在磐石谷的高处,望着脚下初具规模的营地,林烽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几个月来的经历,像一部沉重的教科书,让他飞速成长。

他回顾与土匪、与开明士绅、与溃兵团体的接触,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 对土匪 以威慑为主,划定界限,孤立其与百姓的联系,避免其与日伪勾结,必要时可有限利用其矛盾。

* 对开明士绅 积极争取,建立隐秘的同盟,换取关键物资和情报,同时必须保护其安全,维护这条脆弱而重要的生命线。

* 对可改造的武装 大胆融合,但必须辅以严格的纪律整顿和持续的思想教育,将其转化为可靠的抗日力量。

小主,

他深刻地认识到,在这敌后残酷的环境中,力量并不仅仅来源于手中的武器和神秘的“系统”。武器会损耗,系统资源获取艰难。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心的向背,来源于广泛的、哪怕是沉默的同盟。单纯依靠军事冒险,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必须将军事斗争、政治争取和内部建设结合起来。

一个更宏大的蓝图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