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让林烽惊讶的,是几天后到来的一个年轻人。他穿着虽然破旧但看得出原本料子不错的学生装,戴着断了腿用绳子绑着的眼镜,脸色苍白,身体瘦弱,却带着一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书卷气。“我叫李文,”他说话文绉绉的,但眼神清澈坚定,“我是从省城逃出来的学生,听说你们是真正抗日的队伍,我……我想加入你们,尽一份力。”
看着这些源源不断涌入的新面孔,林烽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民心所向,队伍的力量正在肉眼可见地壮大,从原来的三四十人,迅速增加到近六十人,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在继续。忧的是,这突如其来的“甜蜜”,瞬间转化为了沉甸甸的“负担”,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筛选难题。 鹰嘴崖不是收容所,更不能让害群之马混进来。如何辨别这些投奔者的真实意图?如何防止日伪奸细趁机潜入?这关系到整个根据地的生死存亡。
林烽立即与老赵、赵铁锤召开紧急会议。
“不能来者不拒!”赵铁锤态度明确,“咱们这儿不是善堂,万一混进鬼子的眼线,咱们全得完蛋!”
老赵经验老到,提出建议:“得盘问,仔细盘问。家住哪里,村里有啥人,为啥来投奔,受过啥迫害,说得越细越好。然后派人去暗中核实。就算核实不了,也得放在眼皮子底下观察一段时间。”
他们很快制定了一套简单却有效的甄别流程:所有投奔者先由赵铁锤和老赵分别单独谈话,询问具体细节,交叉验证。对于自称被迫害的,要求描述时间、地点、经过,越详细越好。对于溃兵,重点考察其原部队番号、长官姓名、参与过的战斗等军事细节。谈话后,不是立即编入队伍,而是先编入“待察组”,从事一些基础的劳动,由老队员暗中观察其言行举止、吃苦耐劳程度,以及是否打探不该问的消息。对于像李文这样的特殊背景者,则进行更深入的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机。
其次是巨大的训练压力。 新兵数量激增,且绝大多数是毫无军事基础的农民。队列、持枪、射击、投弹、战术动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原有的训练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老队员们几乎全员变成了教官,由赵铁锤统一指挥,从最基础的“稍息、立正”教起。山谷里从早到晚都回荡着口令声、讲解声和士兵们操练的喘息声。林烽要求严格,训练强度很大,但看到那些原本拿锄头的手,渐渐能稳稳地托起枪,那些茫然的脸上逐渐有了军人的坚毅,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资源压力更是空前巨大。 六十张嘴要吃饭,要穿衣。缴获的粮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过冬的棉被棉衣严重短缺。武器弹药更是捉襟见肘,很多新兵只能拿着木棍练习瞄准。后勤补给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林烽不得不派出更多的小分队,冒险外出筹集粮食,同时加紧与山外联络,希望能开辟更稳定的物资来源。
最根本的,是思想整合的挑战。 新兵们投奔的动机各异:有的是血海深仇,有的是活不下去,有的是怀揣报国理想。如何将这股复杂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统一到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林烽开始尝试进行最简单的政治教育。他没有高深的理论,只在训练间隙、晚饭后的篝火旁,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大家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