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百炼成钢

首次冶炼失败的阴霾,如同磐石谷上空积聚的秋雨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冶炼攻关小组的成员。那滩凝固在沙槽里、丑陋不堪的废渣,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挫折,更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上。当晚,工业区的篝火旁,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李文没有让沮丧的情绪蔓延。他深知,此刻任何的气馁和指责都无济于事。就在失败的当天深夜,他召集了攻关小组的所有成员,围坐在尚未完全冷却的炼炉旁,借着摇曳的火光,召开了第一次“战后”分析会。

每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煤灰、汗水和疲惫,但眼神却都紧紧盯着中间那堆失败的“标本”。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一种不甘心的沉默。

“兄弟们,”李文的声音因吸入烟尘而有些沙哑,但异常清晰,“咱们头一仗,打败了。但这不丢人!咱们是在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像样工具的情况下,去干一件老祖宗摸索了上千年才干成的事。失败,是预料之中的!”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着:“现在,不是垂头丧气的时候,是咱们必须搞清楚,为啥败了,下次怎么才能赢!”

讨论迅速热烈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结合观察和有限的常识进行分析:

“火候肯定不够!铁水都没化开,我看是炉子里的温度没烧上去!” 一位曾见过老家小土炉炼铁的老队员首先发言。

“风箱拉得够猛了,可感觉风进去没啥劲,是不是风箱漏风?还是风口开得不对?” 负责鼓风的壮汉挠着头说。

“投进去的东西,比例可能也不对劲。石头是石头,炭是炭,各烧各的,没合到一块儿去。” 细心的小李补充道。

“炉子自己也扛不住,烧到后来直晃悠,怕是泥巴不顶事,吃了不热。”

渐渐地,共识开始形成:土法炼铁远非简单的点火烧石头,它需要更精确的原料配比、更稳定持久的高温以及更坚固耐用的炉体。失败的根源在于对这几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完全失控。

基于这些分析,一套详细的改进措施被制定出来:

1. 强化鼓风系统: 立即检查并加固现有风箱的所有接缝,用桐油混合石灰重新密封。同时,增派一倍的人手,组成两班倒的鼓风队,确保鼓风强度更大、更持续。研究能否制作更大型或多联风箱。

2. 优化原料配比与处理: 成立配料小组,严格记录每次投入的矿石、焦炭、石灰石的重量比例,哪怕是用最原始的秤砣来称量。尝试不同的组合,哪怕每次只微调一点点。同时,尝试在投料前,先用篝火对矿石和石灰石进行预热,减少它们进入炉内吸收的热量。

3. 提升炉体性能: 彻底推倒重来,建造更厚实的新炉体。派人四处寻找更耐火的粘土,甚至尝试掺入细沙或碎瓷片来提高耐火度。炉壁内侧用更细腻的泥浆反复涂抹,力求光滑、密封,减少热量散失。对炉体结构进行加固,特别是出铁口和鼓风口周围。

方案既定,天边也已泛白。小组队员们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失败没有击垮他们,反而像一块磨刀石,将他们的决心磨得更加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