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教育改革,学风转变

苏婉看向几位站在后排的农户。他们穿着粗布衣,脸上有风霜痕迹。她请他们上前。

第一个老头颤巍巍地说:“我家三亩地,年年闹虫。这些娃娃来了,教我们看叶色辨病,还做了诱虫灯。今年收成多了两石。”

第二个妇人接着说:“他们帮我们记账。以前卖菜不知道赚多少,现在一笔一笔都清楚。我还学会写名字了。”

第三个汉子嗓门大:“不止这些!西村塌了段渠,他们自带干粮去修,三天完工。县衙都没派人!”

话音落下,场边一些原本冷眼旁观的士绅,脸色慢慢变了。

老儒生拄着拐杖,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说什么,默默退到人群后面。

苏婉走下台,来到净水装置前。她拿起旁边一本账册翻开,里面记录着各村用水数据、材料成本和维护周期。

“这不是一时热闹。”她说,“从去年冬天开始,全国三百二十七所实践书院,已有四千六百名学子完成农工实训。他们修渠、建井、教识字、做账目,全是实打实的事。”

她合上账本:“朝廷不会只看谁文章写得好。谁能让一方百姓少饿一顿饭,谁就有资格进工部、入户房,甚至参与新政推行。”

这话传出去没多久,就有商贾在边上嘀咕。

“人人都学手艺,将来士不成士,工不类工,礼崩乐坏啊。”

苏婉听见了,回身看着那人:“你说礼崩乐坏,那我问你——若天下人都读圣贤书,却没人会修堤坝,洪水来了怎么办?若满朝官员都会作诗,但没人懂粮价浮动,百姓断炊了怎么救?”

她顿了顿:“学问不在纸上,在地上,在田里,在百姓的饭碗里。”

那人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当天下午,李瑶进了宫。

她手里拿着一份新编的册子,封面写着《实训成效录》。里面按州县分类,记录了各地学子参与的实际项目:某地建风车提水,节省劳力三十人;某村推广轮作制,亩产增两成;还有人设计出省炭灶台,被多家工匠仿制。

她在殿前陈情不过一刻钟,只说了三件事:第一,这批学子中有七成来自寒门;第二,所有成果都有地方官印证;第三,建议择优录用一百二十人进入工部试用,三年考核合格者正式授职。

皇帝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