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主屏之下,是阶梯式向下延伸的数层操作平台。数百名身着统一深色制服的技术人员、情报分析员、通信官、协调员,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正以极限的速度运转。每个人面前都闪烁着至少三块以上的显示屏,键盘敲击声汇聚成一片永不停歇的、令人心悸的暴雨声,噼啪作响,密集得让人头皮发麻。此起彼伏的指令声、紧急通话声在巨大的空间里回荡、碰撞、叠加:
“海巡01号已抵达最后信号点!海况四级,能见度不良,正在扩展搜索区域!”
“气象组!立刻分析失联时段目标空域及周边所有异常气象数据,包括高空气流、电离层扰动!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国际协调组!立刻接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空管及安全部门最高级别热线!要求共享所有原始雷达数据,包括军用雷达!强调,是原始数据!”
“技术分析一组!全力解析航班ACARS系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最后上传的数据包!二组!筛查失联前半小时所有与该航班有过联系的无线电信号,无论民用、军用还是海事!过滤掉所有已知信号源!”
“天基监测组!调集所有在轨具备对海面扫描能力的卫星资源!重点区域:南海北部、马六甲海峡西口!提高扫描频率!寻找任何大型漂浮物或油污痕迹!”
空气灼热而粘稠,巨大的压力像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胸口。许多人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在冷白色顶灯的照射下反射着微光,却无人顾得上去擦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度浓缩的、濒临极限的紧张。
李玄策的身影出现在指挥中枢的最高层——总控平台。他的脚步沉稳,落地无声,但每一步都像带着千钧之力。他没有走向为他预留的中央指挥席,而是径直站到了主屏幕前,背影挺拔如悬崖边的青松,几乎要贴上那冰冷巨大的屏幕。他那双深邃的眼眸,此刻如同两泓深不见底的寒潭,牢牢锁定了那个刺目闪烁的血红色光标——MH370最后的位置。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勾勒出冷硬如石刻的线条。
“报告目前掌握的所有情况!最简版本!”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把锋利的冰锥,瞬间穿透了所有嘈杂的背景噪音,清晰地传到指挥中枢每一个角落。整个大厅的喧嚣仿佛被按下了短暂的静音键,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值班的最高指挥员,一位头发花白、肩章上缀着将星的老者,立刻上前一步,语速极快但字字清晰:“李部!失联时间确认:北京时间凌晨01:20。最后确认位置:北纬6°56′12″,东经103°35′6″,南海空域,高度英尺。机上共239人,乘客227人,机组12人。已确认我国公民154人。马来西亚、越南空管最后通话无异常。我方卫星监测,在其预定航迹西北方向约200公里处,曾捕捉到一次短暂、无法识别的微弱红外信号,时间点在其失联后约17分钟,性质不明!已排除已知民航器或军机活动痕迹!越南方面雷达曾记录到一次疑似该航班的回波,在马来半岛西侧马六甲海峡入口附近,但信号极弱且瞬间消失,无法最终确认!”
“无法识别信号?瞬间消失?”李玄策重复着关键词,声音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冻土。他的大脑在电光石火间高速运转,三峡防汛时面对溃坝险情的决断、丝路地脉深处追踪异常能量波动的经验、奥运会安保应对千头万绪的全局掌控……所有过往积累的危机处理模式瞬间被激活、重组。MH370的消失,不是天灾,更像一个巨大而诡异的“人祸”谜团。
“立刻启动‘天网’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李玄策的命令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第一,天基:所有具备海洋、大气监测能力的卫星,调整轨道,24小时不间断覆盖南海核心区、马六甲海峡及延伸至印度洋北部可疑区域!给我每一平方海里的高清图像和遥感数据!第二,海基:协调一切可用力量!海军远洋搜救舰、海警大型巡逻舰、海洋科考船,全速向最后信号点及西北可疑区域集结!启用深海探测设备!第三,空基:我方及协调周边国家,所有长航时巡逻机、侦察机,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扫描设备,低空梳状搜索!同时,严密监控相关空域所有异常飞行器!”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扫过操作平台上紧张待命的各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