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会展中心内一个相对安静的会议厅,“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分论坛正在进行。灯光柔和,气氛庄重而充满学术气息。台下,坐满了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的科学家、学者和政府科技官员。
李长庚站在讲台上,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一身深色西装,儒雅而睿智。巨大的屏幕背景是一幅动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星空图,点点繁星象征着科学探索的永恒之光。他演讲的题目是:《科学连接文明》。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李长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平和而充满力量,“我们头顶同一片星空。无论是敦煌石窟里古代天文学家绘制的星图,还是阿拉伯学者精妙的天文仪器,亦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宇宙的重新发现……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自古以来就是跨越地域、超越文明隔阂的共同语言。”
他切换着幻灯片,展示着合作的可能:共享的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建立的超级计算机中心模拟复杂物理过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节点设立的基础科学观测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合研究网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李长庚话锋一转,语气更加恳切,“然而,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安全、深空探索等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宏大课题,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建立更务实、更高效的合作机制——共享数据库、联合实验室、学者互访计划……让智慧的河流在‘一带一路’的广袤土地上自由流淌,共同灌溉人类文明的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尤其在几位来自中亚、中东和欧洲的关键国家科学院代表脸上停留片刻:“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但合作的种子,可以在今天播下。让我们以科学为桥,连接不同的文明,为子孙后代,搭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与可持续未来的星光大道。”
演讲结束,会场响起真诚而热烈的掌声。许多学者的眼中闪烁着共鸣的光芒。茶歇时间,李长庚立刻被几位代表围住。一位来自中亚某国的老院士紧紧握住他的手:“李教授,您关于建立中亚地区气候变化联合观测站的提议,与我们国家的需求高度契合!我们非常希望参与!” 一位欧洲着名研究所的所长低声说:“关于深空探测数据的部分共享,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非官方的学术联盟先行探讨?我认识几位关键人物……” 李长庚微笑着,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外交家,从容地交换着名片和联系方式,在谈笑风生间,为被政治壁垒阻隔的科技交流,悄然开辟着一条条充满希望的“民间学术通道”。
千里运输线:方向盘上的国器
京沪高速公路上,车轮滚滚。周卫国驾驶着他那辆半旧的红色重型厢式货车,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车厢里装载的,并非普通的货物,而是从进博会现场紧急转运出来的一批高精度光学透镜组件。它们将被送往北方某处保密的“长庚计划”实验室,正是张博士团队攻坚光刻机子系统急需的关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