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冰火炬的榫卯(2022年2月4日)

国家体育场“鸟巢”巨大的钢骨穹顶之下,人声鼎沸如同沸腾的海。开幕式后台,紧张与期待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距离万众瞩目的主火炬点燃,只剩下不到两个小时。空气里弥漫着特殊材料的微尘气味、电子设备散发的微弱焦糊味,还有工作人员奔跑带起的汗湿气息。

方清墨穿着一身利落的深蓝色工作服,外面罩着科研团队的荧光马甲,正站在主火炬“微火”装置的巨大基座旁。她微微仰着头,清亮的目光紧紧锁定着上方那象征着人类团结与希望的巨型雪花造型主火炬。周围是密如蛛网的管线、闪烁着指示灯的精密仪器,还有一群屏息凝神、额头沁汗的工程师。寒意,正从四面八方悄然渗透进来,与后台的燥热形成奇特的角力。

“方院士!火炬核心燃料输送管外壁温度骤降,远低于安全阈值!冷凝速度异常!”一名年轻工程师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慌乱,指着实时监测屏上一条刺眼的蓝色曲线。

方清墨的心微微一沉。她快步走到近前,伸手轻轻触碰那根粗大的、连接着主火炬的银白色输送管。指尖传来的并非预想中的低温,而是一种极其诡异的、带着强烈吸力般的冰冷!仿佛那金属管道变成了一个贪婪的冰窟窿,正疯狂地汲取着周围所有的热量。更令人心惊的是,肉眼可见的霜花正沿着管壁以惊人的速度向上蔓延、凝结,发出细微却密集的“咔咔”声,如同冰层在极速生长。

“不是常规冷凝…像是被某种‘寒力’锁定了…”方清墨秀眉紧蹙,低声自语。她立刻蹲下身,打开随身的工具包。包里并非全是现代仪器,也有几件用软布包裹的“老物件”。她的手指快速掠过,最终停在了一个沉甸甸的、用锦缎裹着的物品上。

她小心翼翼地将它取出,揭开锦缎——竟是一面古朴的青铜战国凹面镜!镜面布满斑驳的铜绿,边缘有蟠螭纹饰,中心微微凹陷,在后台顶灯的照射下,流转着幽暗而神秘的光泽。她翻转镜身,手指拂过镜背一处不起眼的铭文刻痕,那里清晰地铸着几个小字:“丝路地脉局2008”。一丝微不可察的暖流从指尖蔓延开,那是丈夫李玄策当年在丝路地脉局主持重大项目时,她协助处理西域一处古墓出土文物时留下的印记,仿佛带着那个年代的风沙与守护的责任。

“快!帮我调整这个角度!”方清墨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她迅速将凹面镜举起,镜面精准地对准了火炬基座下方一处预留的、用于散热的隐蔽开口。那里,正有源源不断的地热蒸汽通过特殊管道,为整个基座提供基础的防冻保障。

“《考工记》有云,‘镜鉴者,所以取景也。鉴者近,则景大而正;鉴者远,则景小而倒。镜面洼(凹)者,收光聚热…’” 她一边指挥助手调整镜子的俯仰角度,一边飞快地回忆着古籍中的原理,清亮的语速如同珠落玉盘。

就在凹面镜将地热蒸汽出口那微弱但持续的热量精准聚焦、投射到输送管外壁急速凝结的厚厚霜层上的瞬间——

奇迹发生了!

那贪婪蔓延的冰霜仿佛遇到了克星,发出轻微的“滋滋”声,最表层瞬间开始融化、蒸腾!更令人惊异的是,融化的冰水并未随意流淌,而是在镜面汇聚的、无形的热力焦点作用下,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在冰冷的金属管道表面重新凝结、塑形!

冰晶不再是灾难性的覆盖,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充满韵律感的方式重新组合。它们蜿蜒、盘旋、交错,如同最灵巧的冰雕师在即兴创作。短短几十秒内,一幅清晰而富有动感的图案在银白的管壁上完美呈现——赫然是清代《冰嬉图》中,八旗健儿在冰面上矫健滑行、盘旋飞驰的经典轨迹!冰的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历史的画卷在科技的管道上瞬间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