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产品重构

市场调研带回的录音、笔记和用户画像,如同无数面棱镜,将“瞬忆”引以为傲的技术核心折射出未曾预见的盲区与裂痕。实验室的白板上,那张引以为傲的系统架构图被密密麻麻的用户反馈便签所覆盖,像一件精密的仪器被指出了诸多人机工程学缺陷。王哲凝视着这些来自真实世界的“诊断书”,声音低沉而坚定:“市场的反馈很清楚,我们的‘孩子’很聪明,但还不会说人话,不懂人情世故。推倒重来不现实,但一场触及灵魂的‘架构重塑’与‘体验再造’,迫在眉睫。”

实验室进入了“战时管制”状态。巨大的时间轴贴在墙面,清晰标注着“产品重构”的各个里程碑节点。原本堆放杂物的角落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用于测试不同交互流程的简易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浓咖啡因和白色马克笔的味道,键盘敲击声与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里不再是探索未知的圣地,而更像一个瞄准目标、进行精准产品攻坚的作战指挥中心。

王哲的眼袋愈发明显,他扮演着技术愿景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终极翻译官,常常对着架构图凝思数小时,寻找那个既能满足市场柔性需求,又不背叛技术初心的平衡点。一次,他为优化一个数据流转逻辑,连续工作了十八个小时,最后被苏小蕊强行要求休息。

苏小蕊则成了“用户体验的冷酷仲裁者” 。她拿着调研中记录的用户困惑和操作卡点,逐一审视每个交互细节,语气不容置疑:“这个三级菜单必须砍掉,普通教师没有耐心探索。李壮,你设想的这个高级功能,必须隐藏起来,默认流程必须‘傻瓜化’。”

李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负责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清晰的产品定义文档,常常因为一个功能的取舍与苏小蕊激烈争论,又因为一个技术实现的难度与张涛反复沟通,嗓音沙哑,但眼神中的市场洞察力却愈发锐利。

张涛是沉默的基石与突破的执行者,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将重构的抽象思路转化为一行行代码。当王哲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基于“动态意图识别”的新架构以提升系统响应和灵活性时,他沉默地研究了三天,然后红着眼睛给出了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

关于“教育版”默认交互流程的争论:

李壮(指着原型图):“一键记录课堂亮点后,应该立刻弹出标记和分类选项,这是核心价值!”

苏小蕊(冷静地调出用户录像):“调研显示,78%的教师在课堂进行中,任何弹窗都会打断教学节奏。记录应该是无感的,课后通过通知提醒他们回顾和处理。”

王哲(最终拍板):“小蕊是对的。记录必须极致轻量化。但李壮的需求也重要,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黄金一分钟’概念,下课后系统自动弹出精简的快速处理面板,兼顾无感与效率。”

关于“企业版”技术实现的挑战:

张涛(皱着眉头):“王哲哥提出的新动态架构,理论上能更好适应不同企业的流程,但内存占用会飙升20%,对中小客户服务器可能是压力。”

王哲(沉思片刻):“我们不能为了10%的潜在性能优势,牺牲80%客户的部署门槛。张涛,能否设计成‘模块化加载’?核心引擎轻量,根据不同企业场景按需激活特定高级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