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青萍之末

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如同在平静(至少表面如此)的长安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吴王府的门槛,在接下来的月余时间里,几乎被前来道贺、攀附的各色人等踏低了三寸。

李恪保持着必要的礼节,接见,寒暄,收下贺礼,却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他深知,此刻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一丝一毫的逾越或结党迹象,都可能被放大解读,成为攻讦的借口。他将大部分精力,依旧投入到武研院与格物司的事务中,仿佛西域的大胜与眼前的荣耀,都不过是格物大道上的些许副产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大朝,议题原本围绕着漕运、春耕等常规政务。就在朝会将近尾声,御史台一位素以清直(或者说刻板)闻名的侍御史王珪,手持玉笏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王珪声音清朗,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闻吴王殿下,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此乃陛下隆恩,亦是殿下功勋所至。然,《开元礼》有定规,亲王开府,置官属、仪仗、用度,皆有定制,以示尊卑有序,不逾礼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然臣近日观吴王府,车马盈门,宾客如云,所置官属,已远超亲王常例,更有诸多未列品秩之‘顾问’、‘行走’,此恐非国家之福。且闻其武研院,耗资巨万,所用铜铁、硝石等物,数额惊人,几与将作监等同。臣非质疑殿下忠心,然礼制不可废,规制不可乱。为殿下清誉计,为朝堂安稳计,伏请陛下明察,申饬规制,以正视听!”

这番话,引经据典,站在礼法和制度的制高点上,看似公允,实则刀刀见血。直指李恪权势过盛,有结党营私、僭越礼制之嫌,更暗讽武研院耗费国帑。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不少官员目光闪烁,偷偷瞥向站在前列的李恪,又迅速收回。

李承乾站在御阶之下,嘴角难以抑制地微微勾起,随即又强行压下,做出一副凝重神色。

李世民端坐龙椅,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将目光投向李恪:“吴王,王御史所言,你有何话说?”

李恪出列,神色从容,并无被指责的惊慌或愤怒。他先向御座躬身一礼,然后转向王珪,语气平和:“王御史恪尽职守,维护礼法,其心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