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宫阙深深,暗香浮动

翌日,天光未亮,李恪便已起身。沐浴焚香,换上亲王规制的朝服,玄衣纁裳,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只是那眉宇间沉淀的风霜与锐气,却非长安城内养尊处优的宗室子弟可比。

辰时初,宫门开启。李恪递牌请见,内侍引他先行往立政殿探望皇后。

立政殿内药香弥漫,气氛静谧。长孙皇后半倚在凤榻上,面色确实带着几分病后的苍白与憔悴,但见到李恪进来,眼中仍流露出真切的笑意与慈爱。

“儿臣李恪,叩见母后。愿母后凤体安康。”李恪依礼参拜,声音沉稳。

“快起来,到母后跟前儿来。”长孙皇后声音温和,带着一丝虚弱,“一去安西便是数年,黑了,也瘦了,想是在外吃了不少苦头。”

李恪起身,行至榻前,恭敬道:“为国戍边,是儿臣本分,不敢言苦。倒是母后凤体违和,儿臣未能侍奉榻前,心中难安。”说着,将带来的安西特产药材及一些精巧的西域玩意奉上,“此乃安西当地的一些心意,望母后勿嫌鄙陋。”

长孙皇后看着那些药材和物件,又仔细端详李恪,叹道:“我儿长大了,也更能担当了。你在安西做的事,陛下与本宫都知晓,很好,未曾堕了我大唐天威,也未曾辜负你父皇的期望。”她话语中带着赞许,却也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只是,刀兵凶险,日后还须更加谨慎才是。听闻你归途还遇到了宵小之辈?”

“劳母后挂心,些许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儿臣无恙。”李恪避重就轻。

皇后点了点头,不再深究,又关切地问了些安西风土、军中起居等家常话,气氛倒也融洽温馨。然而,李恪心知,这番母子叙话,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看着,每一句对答,都可能被解读出无数种意味。

在立政殿停留约莫半个时辰,便有内侍来传,陛下于两仪殿召见。

李恪辞别皇后,随着内侍穿过重重宫阙。两仪殿乃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召见重臣之所,气氛远比立政殿肃穆凝重。

殿内,李世民端坐于御案之后,正批阅着奏章。他并未着冕服,只一身玄色常服,却自有睥睨天下的帝王威仪。数年不见,父皇鬓角似乎又添了几许风霜,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

“儿臣李恪,叩见父皇。”李恪依礼参拜,姿态无可挑剔。

李世民放下朱笔,抬眸看向殿下的儿子,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起来吧。”

“谢父皇。”

“安西之事,你做的不错。”李世民开门见山,语气平淡,“稳定西域,慑服吐蕃,扬我国威,更在石堡城下重创论钦陵,大涨我唐军士气。朕心甚慰。”

“此乃父皇天威庇佑,将士用命,儿臣不敢居功。”李恪垂首应道。

“功是功,过是过,朕心中有数。”李世民话锋微转,“然,为帅者,当知进退,明大局。你可知,朝中对你擅启边衅,越境击吐谷浑,乃至使用那‘震天雷’等物,颇有微词?”

李恪心中凛然,知道正题来了。他神色不变,从容应答:“回父皇,儿臣所为,皆是为固我安西壁垒,瓦解吐蕃羽翼。吐谷浑部受吐蕃煽动,袭我粮道,若不施以雷霆手段震慑,恐西域诸国离心,边患愈演愈烈。至于‘震天雷’,乃格物司所出守城利器,用于石堡城防守及反击,正得其时,若非此物,恐难重创论钦陵精锐,儿臣以为,用之无过,反有大功。”

他顿了顿,继续道:“且儿臣离安西前,已严令苏定方等将以稳守为主,不得擅启边衅。安西如今防线稳固,军民一心,吐蕃新败,短期内必不敢再犯。儿臣一切行事,皆以稳固边疆、护卫社稷为念,望父皇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