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汉景帝刘启:"守成之君",给儿子攒够了家底

刘启看着他的背影,对左右说:这小子脾气不改,将来肯定会给太子找麻烦。后来周亚夫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套盔甲(当时私人买盔甲是重罪),被人告发,刘启直接把周亚夫抓进监狱。周亚夫气得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这事儿能看出刘启的短板:记仇,而且对威胁自己(或儿子)权威的人绝不手软。跟他爹比,少了点容人之量。

刘启这辈子最头疼的事,可能就是立太子。他一开始立的是长子刘荣,但这孩子他妈栗姬是个醋坛子,把后宫搞得鸡飞狗跳。

长公主刘嫖(刘启的姐姐)想把女儿阿娇嫁给刘荣,栗姬不同意,还骂了刘嫖几句。刘嫖气坏了,转头就跟王夫人(汉武帝刘彻他妈)结盟,天天在刘启耳边说栗姬坏话:栗姬这女人太坏了,背后咒骂其他妃子,您要是不在了,她肯定会像吕后那样害人!

刘启本来就对栗姬有点意见,听姐姐这么一说,心里更膈应了。有一次他生病,跟栗姬说:我要是死了,你要好好照顾其他妃子和孩子。栗姬居然当场翻脸,又哭又闹,还骂了刘启几句。

刘启彻底失望了,公元前150年,他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栗姬气得病死了,刘荣后来也因为一点小事(侵占宗庙土地)被抓,自杀了。

这场太子之争,看似是后宫女人的斗争,其实是刘启在权衡利弊:他要的是一个能掌控局面的继承人,而不是被外戚或后宫操控的傀儡。事实证明,他没选错——刘彻后来成了汉武帝,把汉朝推向了巅峰。

公元前141年,刘启病重。他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了,开始安排后事:

一、让太子刘彻提前熟悉朝政,跟着处理国事;

二、拜窦婴为大将军,让他辅佐刘彻(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既是外戚又是功臣,能镇住场子);

三、下了最后一道圣旨:死罪之人,冬天再执行(给犯人留条活路,也体现仁政);老百姓今年不用交租了。

做完这些,他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五年。

《孝景本纪》最后,司马迁给了他一句评价: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意思是:文帝施德,天下安稳;景帝时,诸侯太强,晁错削藩太急,导致七国之乱,但最终平定了叛乱,解决了诸侯问题。

这评价挺中肯。刘启确实没他爹那么完美:他杀过功臣(晁错),逼死过功臣(周亚夫),废过太子,手段不算光彩。但他干的事都很实在: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积累财富;选对了继承人。

如果把汉朝比作一个公司,刘邦是创始人,刘恒是把公司拉回正轨的CEO,刘启就是那个埋头搞改革、攒家底的总经理,而刘彻则是拿着家底去开拓市场的扩张型老板。没有刘启这十五年的积累,汉武帝未必有本钱去打匈奴、通西域。

所以说,汉景帝刘启或许不是个完美的皇帝,但绝对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用自己的狠辣和务实,给汉朝搭好了通往巅峰的梯子。这哥们,值得被记住。

参考《史记·孝景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