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变法的深入,各种矛盾也愈发尖锐,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高滔滔预感到,这场变法或许会给北宋王朝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她也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什么的时机。
元丰八年(1085年),对于北宋王朝来说,是极为动荡的一年。这一年,宋神宗赵顼突然病重,病情日益加重,朝堂之上顿时人心惶惶。
此时,皇储之争也悄然拉开了帷幕。神宗的长子赵佾早夭,次子赵仅、三子赵俊也相继夭折,四子赵伸未命名就已死去,五子赵僩也在襁褓中夭折,六子赵煦便成为了年纪最长的皇子。赵煦自幼聪明伶俐,英俊好学,深受神宗喜爱,元丰五年(1082年)就被封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时,他还亲手书写佛书,为父亲祈福,其孝心令人感动。
宰相王珪见神宗病情危急,为了避免朝廷出现动荡,便建议立赵煦为太子,同时奏请皇太后高滔滔权同听政。然而,次相蔡确及职方员外郎邢恕却心怀不轨,他们主张兄终弟及,想要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頵为帝,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拥立之功,在新朝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阴谋,蔡确和邢恕精心策划了一场“赏花宴”。他们以赏花为名,邀请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到府中。酒过三巡之后,邢恕突然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医都回天无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不等他说完,就大惊失色地说:“邢公这是想陷害我们全家!”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参与其中,必将惹来杀身之祸。
高太后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忧虑。她深知,无论是孙子赵煦,还是儿子赵颢、赵頵,都是自己的至亲,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这关键时刻,她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决定。
为了以防万一,高太后下令关闭宫门,禁止赵颢和赵頵出入宋神宗的寝宫,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她支持赵煦为皇位继承人的态度。同时,她密遣内使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缝制小儿龙袍,悄悄带入皇宫,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天,群臣前来觐见,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孙赵煦聪明伶俐,还将赵煦为父亲祈福手抄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纷纷称赞赵煦的孝心和才华。高太后见时机成熟,立即命人领着赵煦出来,宣读宋神宗的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就这样,在高太后的努力下,皇储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赵煦成为了北宋王朝的下一任皇帝。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赵顼驾崩,年仅10岁的皇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哲宗年幼,无法亲政,太皇太后高滔滔奉神宗遗诏,开始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哲宗治理国家。
高滔滔执政后,立即开始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这些新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诸多弊端,于是她以“以母改子”为号召,迅速起用司马光、吕公着、文彦博等保守派大臣,将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止,史称“元佑更化”。
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高滔滔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宰相。司马光也不负众望,迅速投入到废除新法的工作中。他与吕公着等人同心协力,日夜操劳,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新法逐一废除。在废除免役法时,司马光认为原来的差役法更为公平合理,于是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坚决恢复了差役法。虽然差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高滔滔的支持下,司马光还是坚持推行了下去。
除了废除新法,高滔滔还致力于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她下令严查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对于那些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有一次,宋用臣等官员因违法乱纪被撤职后,竟托神宗的乳母阎氏进宫说情。高太后得知后,严厉斥责阎氏道:“你是不是想和过去一样,靠‘内降’(即‘走后门’)干扰国家事务?再敢如此,我就斩了你!”从此,“内降”现象在朝廷中绝迹,官场风气也为之一新。
小主,
在高滔滔的努力下,北宋王朝的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开始复苏。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宋哲宗时期也成为了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
然而,高滔滔的这些改革措施,也引起了变法派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高滔滔的做法是在否定神宗的改革成果,是对国家发展的阻碍。两派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斗争也变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