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走出电梯,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一点晨光。他低头看了眼手机,屏幕亮起,系统界面自动弹出一条新消息:【人脉图谱功能已激活,请绑定首位联系人】。
他停下脚步,靠在墙边点开详情。页面上列出几个名字,教授、课题组成员,后面跟着一串数字,标注着关联强度。都是些点头之交,没有深入交流过。系统提示下方有一行小字:【任务开启——建立有效人脉连接×3,当前进度:0/3】。
他收起手机,走向宿舍楼外的小路。昨天刚结束一场讲座,今天学院公告栏贴了新的通知。一张白纸黑字的海报钉在木框里,写着“建筑遗产保护青年论坛报名中”。时间是三天后,地点在主楼报告厅。
林烨掏出手机拍下内容。系统立刻跳出提醒:【检测到潜在人脉拓展场景,是否兑换辅助资料?】他点了确认,账户扣除五十贡献点,一本电子书直接载入资料库——《高端社交破冰技巧》。
他花半小时看完,记了三条重点。一是用专业话题切入对话,二是主动提供帮助,三是记住对方关注的方向,方便后续联系。这些方法简单直接,不需要刻意讨好谁。
第二天下午,他提交了报名表。晚上回到宿舍,打开电脑整理近期接触过的几个人。陈砚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那天茶歇时聊了几句徽州民居的通风设计,对方研究这个方向。林烨输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节点,并标出一个黄色标签:【潜在协同价值:绿色建筑技术课题申报】。
第三天上午,论坛开始。会场坐了三十多人,大多是研究生和年轻讲师。林烨坐在后排角落。开场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不少人聚成小圈聊天。他端着水杯站在窗边,观察四周。
中场休息时,他看见陈砚独自一人坐在后排翻资料。走过去,开口就说:“你之前提的天井负压效应,如果加上现代风环境模拟,数据会更清楚。”
陈砚抬头,有点意外。“你也做过这类分析?”
“看过一些文献,有几篇国外的研究用了CFD模型,结果挺有意思。”林烨没提系统给的资料,只说了两个期刊名和作者。
陈砚眼睛亮了一下,“那篇德国团队的论文我找不全,你能发我一下吗?”
“可以,回头我整理好发你邮箱。”
两人聊了十几分钟。从传统民居说到节能改造,再到新材料应用。临散场前,陈砚主动加了他微信,还拉他进了个群,叫“南方古建研习小组”。
林烨走出会场,手机震动。系统提示:【人脉连接+1,对象:陈砚,关系等级:初步互信】。进度条变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