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们虽然觉得任务艰巨,却也被“挑战”激起了好胜心。他们带着丹炉和罗盘,信心满满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这些被派往异域的僧道和信徒,加起来超过了十万人。他们的离开,不仅带走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更让中原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被没收的寺产田亩,一半分给了无地农民,一半用于修建学堂、医院和官道;寺庙的金银则充实了国库,为前线的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
整治之后的中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
农民们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节节攀升;手工业者不再受寺庙的盘剥,生意越做越好;百姓们摆脱了高利贷的枷锁,生活压力大减。各地的学堂、医院拔地而起,孩子们有书读,病人有医看,社会秩序井然,人心安定。
曾经被寺庙、道观占据的繁华地段,如今建起了商铺、工厂和市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长安城的百姓们发现,没有了那些只会念经的和尚、装神弄鬼的道士,日子反而过得更踏实、更富足了。
“陛下此举,看似严苛,实则是为了百姓。”秦老儒在朝堂上称赞道,“佛道本是教化之术,如今被陛下纳入轨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能稳定中原,又能辅助异域统治,真是一举两得。”
李砚却并未满足。他知道,整治佛道只是第一步,要想让中原长治久安,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让宗教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他下令成立“宗教事务司”,专门管理佛道两家及其他外来宗教。司内官员既有儒家学者,也有懂宗教的专家,负责审核教义、监督寺观、处理宗教纠纷,确保宗教活动在律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朕要的不是消灭信仰,而是规范信仰。”李砚对宗教事务司的官员说,“人可以有信仰,但不能因为信仰而违法乱纪,不能因为信仰而阻碍国家发展。佛道两家若是能真正做到慈悲、清静,朕自然会支持;若是再敢为非作歹,朕绝不姑息。”
夕阳下,长安城内的寺庙、道观大多已换了模样。有的改为学堂,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诵经声;有的改为医院,郎中们忙碌的身影取代了打坐的僧侣;只有少数几座真正潜心修行的寺观被保留下来,门前冷落,却也清净。
而那些被派往异域的僧道们,正带着中原的文化和宗教理念,在遥远的土地上艰难地传播着。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使者,在无形中促进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为大秦的稳定,贡献着特殊的力量。
李砚站在观星台上,望着中原大地上的万家灯火,心中清楚,这场针对佛道的整治,不仅清除了毒瘤,更理顺了社会秩序,为帝国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中原的安稳,将为前线的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让大秦的旗帜,能插得更远、更稳。
至于那些远去的僧道和信徒,他们的命运如何,或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原大地终于摆脱了宗教的桎梏,以更健康、更蓬勃的姿态,迈向了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