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诏安海盗,海疆蓝图
数日后,文华殿。
与乾清宫东暖阁的私密不同,此处的偏殿更显开阔,阳光透过高大的雕花窗棂,在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灰尘在光柱中无声舞动。空气里弥漫着新刷油漆和木材的淡淡气味,以及一种忙碌而有序的氛围。殿内一侧,悬挂着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而另一侧,则新立起数面巨大的木质支架,上面钉满了各种图纸——有些是墨线勾勒的建筑结构,有些是密密麻麻标满数据的表格,还有几张,则是令人费解的机械草图。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未坐在御座上,而是挽着袖子,站在一张宽大的楠木案前,案上铺着一张极大的图纸,上面是用精细工笔绘制的分解图:枪管、扳机、击砧、簧片……每一个部件都标注着尺寸、材质要求和公差范围。他手中拿着一支特制的炭笔,正与身旁的孙元化低声讨论着。
“陛下,此处榫卯结构,若按此精度要求,恐良品率极低,耗费工时甚巨。”孙元化指着图纸上枪托与枪管的连接处,眉头紧锁。他虽精通西学,但对皇帝提出的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化”、“零件互换”概念,仍感到不可思议的巨大挑战。
“耗费再巨,也要做。”崇祯的语气不容置疑,他用炭笔点了点图纸,“元化,你要明白,这不是在打造一件艺术品,而是在建立一套体系。初期良品率低不怕,关键是确立标准,训练工匠,改进工具。一旦体系成熟,日后大规模生产、战场紧急更换损件,其利十倍百倍于今日之耗!”
他拿起案几上一个单独制作的燧发机模型,熟练地扳动、演示:“你看,若每个士兵都能自行快速更换这击发模块,而非依赖工匠现场敲打修理,我军的持续战力将提升多少?”
孙元化凝视着那精巧的模型,又看看图纸上苛刻的数据,眼中闪过恍然与震撼交织的光芒。他渐渐开始理解,皇帝追求的不仅仅是几件犀利火器,而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制造革命。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拱手:“臣,明白了!必竭尽全力,推行此‘标准化’生产!”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方正化引着一人悄然而入,来者并非朝臣打扮,一身藏青色缎面直裰,外罩件半旧不新的墨色比甲,作派精明干练,正是皇商首领沈廷扬。他见皇帝正与孙大人议事,立刻屏息静气,垂手恭立在门边阴影处,不敢打扰。
崇祯余光瞥见,便对孙元化道:“大致如此。元化,你即刻去军器局…不,是去‘皇家兵工厂’筹备处,召集所有大匠,将此标准宣贯下去。先试制一批零件,严格检验,筛选出最优秀的工匠,给予重赏。”
“臣遵旨!”孙元化收起图纸,躬身告退。经过沈廷扬身边时,两人交换了一个短暂的眼神,微微颔首。他们都是皇帝“实干派”班底的核心成员,虽领域不同,却彼此相识。
待孙元化离去,崇祯才将目光投向沈廷扬,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廷扬来了。坐吧。可是东南有消息了?”
“草民叩见陛下。”沈廷扬上前两步,依礼参拜,然后才谨慎地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坐了半个屁股,身体微微前倾,低声道:“托陛下洪福,前日泉州分行传来密信,与那边…搭上线了。”
他没有直接说出名字,但殿内二人都心知肚明。“那边”,指的便是如今纵横东南沿海,拥舰千艘,部众数万,连朝廷和荷兰人都要忌惮三分的海上枭雄——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