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辽东密奏,林丹求援
乾清宫的玻璃窗将秋日的阳光滤得格外澄澈,映照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泛起点点碎金。方才那场关乎商战博弈的决策所带来的凌厉气息尚未完全消散,御书房内仍残留着一丝无形的锋锐。
崇祯皇帝朱由检负手立于那巨幅《大明寰宇全图》之前,目光如炬,牢牢锁定在关外那片广袤而多难的土地——辽东。地图之上,山海关、宁远、锦州、广宁等要害之处皆以朱笔细细标注,而更北方的沈阳、辽阳等地,则被一抹刺目的靛蓝色所覆盖,那是后金政权盘踞的心脏,如同一块巨大的瘀血,梗在大明的咽喉要道。
“皇爷,辽东八百里加急奏报,孙元化孙大人遣心腹家丁亲送,言明须直达天听。”王承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打破了室内的宁静。他双手捧着一封盖有火漆密印的厚实奏本,步履急促却又不失恭谨地呈上。
朱由检倏然转身,眉宇间那丝因玻璃工坊琐事而起的微蹙瞬间被凝重取代。他接过奏本,指尖能感受到牛皮纸封下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撕开火漆,展开奏疏,孙元化那兼具工程师的严谨与将领的果决的笔迹映入眼帘。
奏报的前半部分详述了辽东近期的军事态势。得益于宁远、锦州一线新型棱堡工事的逐步完善,以及源源不断输送而至的“崇祯元年式”燧发枪和改良火炮,明军在防御上已愈发从容。孙元化奏称,皇太极近期异常安静,大规模攻掠行动显着减少,仅有一些小股骑兵如同恼人的蚊蚋,不断试探性地骚扰边墙哨所,劫掠零散屯堡。
“然,”朱由检的目光扫至此处,奏本上的字迹仿佛也透出一股寒气,“奴酋非是坐以待毙之辈。据夜不收冒死深入侦缉所得情报,并综合投诚之镶白旗包衣佐证,皇太极近期频繁召集八旗贝勒、固山额真于盛京皇宫秘议。内容虽不得详知,然其麾下精锐巴牙喇营调动频繁,大量粮秣、火药、箭矢正向前线屯堡集结。臣研判,建虏此举,非为退守,实乃聚力。其或因我军火器之利暂取守势,内部整合权柄,窥伺我防线破绽,恐待时机成熟,必有一场石破天惊之恶战!”
看到这里,朱由检的嘴角反而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果然如此!皇太极岂是易与之辈?历史上的他,最是擅长在逆境中隐忍,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旦发动,便是雷霆万钧。眼前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令人窒息的低压罢了。孙元化的判断与他基于历史知识的预感不谋而合。
奏报的后半部分,则带来了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遣其麾下宰相瑙鲁班(脑毛孙)率使团三十余人,携良马百匹、皮货若干,已抵达宁远城外,请求入关朝觐陛下。林丹汗自称‘统四十万蒙古之众之主’,言及与建虏奴酋有灭国噬土之恨,愿与我大明共结盟好,同讨僭逆。然其使者言语之间,多番暗示粮草匮乏、兵甲朽钝,尤其提及听闻天朝火器犀利,……期盼能得‘友邦’资助,以壮军威。”
“林丹汗……”朱由检轻声念出这个名字,脑海中瞬间闪过关于这位末代蒙古大汗的历史记忆: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试图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却四处树敌,最终被皇太极击败,病死于青海草滩。一个完美的搅局者,也是一个棘手的潜在盟友。
他几乎能想象到孙元化写下这部分奏报时那纠结的心情。与蒙古结盟,共抗后金,此乃“以夷制夷”之上策,若能成功,便可对后金形成战略夹击,极大缓解辽东正面压力。但林丹汗及其部众,信誉向来不佳,朝秦暮楚乃是常态。资助火器,更是险棋一招,万一资敌自盗,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