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帝心独断 - 镇压与分化
皇极殿那场关于科举新制的朝争,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北京为中心,急速向整个帝国扩散。然而,与外界想象中皇帝可能因阻力而妥协不同,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内的气氛,却是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极致平静,一种蕴含着雷霆之威的沉默。
朱由检(崇祯)负手立于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却并未落在那些新近标注的、象征扩张的朱红印记上,而是深邃地凝视着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版图,仿佛要穿透这绢帛,看清每一道府州县治下,那些因科举改制诏书而躁动的人心。他年轻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沉稳和洞悉世事的冷冽。
“皇爷,”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的声音轻柔地打破寂静,他悄无声息地走近,低声道,“通政司和锦衣卫的密报,都汇总来了。”他手中捧着厚厚一叠奏报,最上面几封,火漆封印格外醒目,显然是最紧急的军国大事。
朱由检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方正化会意,展开最上面一份来自北疆的密报,语速平稳地汇报:“曹变蛟将军急奏,北疆都护府辖下呼玛尔河金矿试点区域,已初步完成清场与营建。首批三千流民拓殖团已抵达,在军工司匠户指导下,利用当地林木,搭建起了可越冬的营寨和简易溜槽。只是……天气骤寒,河流即将彻底封冻,大规模砂金开采需待来年春暖。曹将军请求增派熟悉矿务的工匠,并调拨一批耐寒粮秣与御寒物资。”
“准。”朱由检吐出一个字,简洁有力,“令户部、工部协同办理,走朕的内帑特别支应,不得延误北疆事宜。告诉曹变蛟,稳扎稳打,先确保人员越冬安全,金矿开采,不急在一时,但要杜绝任何外部势力靠近矿区百里之内,遇有可疑窥探,无论是蒙兀残部还是罗刹探子,准其先斩后奏!”
“老奴明白。”方正化记下,拿起第二份密报,语气微沉,“京师德胜门外,顺天贡院附近,今日有约二百余名士子聚集,声称……声称科举新制‘以匠术乱圣道’,‘引导士风趋于逐利’,欲联名上书,请求陛下收回成命。其中颇多江南口音者,言辞激烈。五城兵马司已加派人手监视,暂未发生冲突,但围观民众甚多,舆情汹汹。”
朱由检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哦?动作不慢。领头的是些什么人?可有功名在身?”
“回皇爷,据李指挥使初步查证,带头者数人,多为国子监监生,亦有几名落第举人。其中叫嚷最凶的几人,籍贯多在应天、浙江一带,与……与温阁老的一些门生故旧,颇有往来。”方正化的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已然明了。
“温先生倒是沉得住气,自己不出面,让些小鱼小虾来试水。”朱由检语气平淡,听不出褒贬,他转过身,走到御案前,指尖敲了敲桌面上一份来自南京的密报,“江南那边呢?特别是东林书院、复社那帮人,有什么动静?”
“南京国子监亦有骚动,但应天府尹压制得紧,尚未酿成大规模集会。不过,民间刊印的一些小报,如《士林清议》、《江南月旦》等,近日连篇累牍,皆是抨击新制之文,引经据典,颇有蛊惑之力。其背后,似乎也有江南士绅大家的影子。”方正化禀报道,“此外,据市舶司暗线报,近日有江南口音的文士,频繁接触澳门来的西洋传教士,似在打探泰西格物之学深浅,其意图……尚不明朗。”
朱由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温体仁这一手,无非是惯用伎俩:利用清流舆论压力,鼓动不明真相的士子闹事,将水搅浑,最好能引发骚乱,从而证明新政“有违民心”、“导致动荡”,逼他这位皇帝退让。而那些打探西学的,恐怕不是真想学,而是想找茬——若西洋之学亦不过如此,或存在争议,便可攻击新学“不过拾人牙慧”、“并非真知”。
“跳梁小丑,不足为虑。”朱由检评价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他深知,这种程度的反抗,在他掌握绝对军权、财权和核心情报权的背景下,根本动摇不了国本。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借此机会,不仅平息风波,更要进一步瓦解守旧势力,树立新学的权威。
“李若琏到了吗?”他问道。
“回皇爷,李指挥使已在殿外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