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牧阳的手指还搭在剑柄上,没动。
刚才那一剑确实切出了空气的裂响,小树叶子也掉了三片。可他心里清楚,这玩意儿不稳。
再试一次?
他没起身。反而把剑放回膝盖,坐得更沉了些。
之前练了十三遍,每次走到“破渊”收势那一下,体内那股气就顺着新路往下走。走是走得通,但像踩在湿石头上,随时可能打滑。尤其是快到“断岳”发力点的时候,气散得厉害,左臂旧伤还隐隐发麻。
这不是力气不够。
是节奏不对。
他闭上眼,回想刚才出剑的过程。肩下沉,足跟轻抬,内力绕隐脉下行……动作没错。可为什么每次到了关键节点,心就猛地一紧?像是怕什么似的。
他睁开眼,盯着自己的手。
手指很稳,可心跳有点快。
原来问题不在身体,在脑子。
他太想“成功”了。每次接近那个真空层般的剑意,他就下意识绷住呼吸,生怕哪里出错。结果越怕越错,真气一震,旧伤跟着抽。
他松开剑柄,双手放在腿上。
不练了。
先想明白。
他开始回忆整夜的练习过程。从第一式“斩雾”开始,一步步推演。不是用身体,是用脑子。像翻书一样,一页页过。
当他再次模拟到“破渊→断岳”的转换点时,他停住。
问自己:这一顿,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停,直接接“断岳”,会怎样?
他试着在脑子里跳过那个“顿”。结果发现,“破渊”的余力根本带不动下一招,剑势断在半空,像个卡壳的机关。
所以必须顿。
但顿多久?
半息?还是更短?
他又换了个角度想。以前练这套剑诀,都是按师父教的来——怎么起手,怎么落步,怎么运气。可现在这条新路径,明显不是写在剑谱上的东西。它是被藏起来的,得自己找。
那写剑谱的人,为什么要留白?
他忽然想到那本从青石下挖出来的古书。里面讲“意动气先”,说真正的高手打架,不是看谁动作快,而是谁先想到下一步。
他一直以为这是玄乎其玄的说法。现在看来,可能真是关键。
他试着换个方式思考。不再把自己当成练剑的人,而是当成一个旁观者,站在外面看这场战斗。
假设他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