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机房旁边的一个空置杂物间被清理出来,成了临时的“硬件实验室”。
李泽川俨然成了总指挥,周炽对硬件也颇有兴趣,给他打下手。
两人带着几个感兴趣的同学,整天泡在里面,拆机、清灰、检测、维修、组装。
苏想则负责后勤和资料整理,她将每一台修复好的机器的配置、性能参数都详细记录在册,为后续的集群管理和任务调度做准备。
陈知行则专注于分布式计算环境和并行算法的理论研究。
他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将庞大的计算任务分解,分配到这些性能各异的老旧机器上,并能可靠地收集和整合计算结果。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一个由二十多台经过维修和适度升级的“古董”机组装起来的、简陋却可行的分布式计算集群,终于初具雏形。
当第一束代表网络连通的绿灯在集线器上亮起时,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成功了!我们自己有算力了!”
周炽兴奋地大喊。
陈知行看着那闪烁的指示灯,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的笑容。
李泽川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看着苏想亮晶晶的眼睛,得意地扬了扬下巴。
这个由“废品”搭建起来的集群,其象征意义甚至大于实际算力。
它代表着【北斗团队】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依靠智慧和协作,自力更生开辟道路的能力。
自主搭建的分布式计算集群迎来了第一次正式测试——运行周炽那个计算量巨大的多维参数空间搜索算法的一个简化版本。
命令启动,二十多台机器的风扇同时发出嗡嗡的轰鸣,指示灯疯狂闪烁,整个杂物间充满了电子设备运行特有的热量和气味。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主控电脑的屏幕,上面显示着任务分发和计算的进度条。
起初,进度条缓慢但稳定地向前移动。然而,运行了不到半小时,问题开始出现。
一台Apple II率先“罢工”,屏幕花屏,死机。
紧接着,一台老PC报错,内存溢出。
网络连接也出现波动,导致几台机器计算结果无法及时传回……
第一次测试,失败。
机房里弥漫着沮丧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