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集训地点设在京郊一处环境清幽的干部培训中心。
来自两校的二十多名数学尖子汇聚一堂,开始了高强度的培训和淘汰选拔。
集训的课程安排得极其紧凑。
每天上午是理论授课,由两校的顶尖教授轮流讲解组合数学、数论、几何、代数等奥赛核心领域的进阶知识和解题技巧;
下午是模拟测试和讲解;晚上则是自由讨论和难题攻关。
学习的压力巨大,但更让人难受的,是那种无形的、来自清华方面的排斥和较劲。
在分组讨论时,清华的学生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无形中将北大的学生边缘化。
在模拟测试中,一旦有北大学生率先解出难题,总能感受到几道来自清华方向、带着审视和不以为然的目光。
而秦屿,作为清华方的负责人,更是将这种“软排斥”发挥到了极致。
他在与陈知行沟通集训事务时,总是彬彬有礼,但提出的方案往往偏向于清华学生的习惯和优势。
在资源分配上,比如借用培训中心那台珍贵的386计算机进行程序验证时,清华队伍总能“恰好”排在前面。
这天下午,进行一次高难度的组合数学模拟测试。
题目极其刁钻,涉及复杂的图论和容斥原理嵌套。
考试时间过半,大多数学生还在苦思冥想。
周炽盯着题目,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画着。
突然,他眼睛一亮,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关键,开始飞快地演算起来。
几乎是同一时间,坐在他不远处的秦屿,也抬起了头,嘴角带着一丝笃定的微笑,放下了笔。
两人几乎是同时举手示意完成。
负责监考的教授走了过来,先拿起了秦屿的答卷,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很好。”
然后他拿起了周炽的答卷。
周炽的解法与秦屿截然不同,他运用了一种极其巧妙的构造性证明,步骤更简洁,视角更独特。
教授看着看着,眉头却皱了起来,指着其中一步跳跃较大的推导,语气带着质疑:
“同学,这一步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似乎不够严密。”
周炽一愣,解释道:“教授,这里运用了极值原理的反证,假设不存在这样的结构会导致矛盾,所以……”
“奥赛评分标准非常严格,每一步都需要清晰的逻辑链。”
教授打断了他,语气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