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PSO J318.5-22

PSO J318.5-22 (系外行星)

· 描述:宇宙中孤独的流浪者

· 身份:一个不围绕任何恒星运行的行星质量天体,距离地球约80光年

· 关键事实:它自由漂浮在星际空间,质量与木星相当,为研究此类“流浪行星”提供了独特样本。

PSO J318.5-22:宇宙流浪者的“孤独史诗”(第一篇幅)

引言:星际暗海中的“无帆之舟”

在银河系的猎户臂边缘,有一片被恒星光芒遗忘的“暗海”——这里的星际介质稀薄得像稀释的墨汁,每立方厘米仅含几个原子,却漂浮着一颗比木星略大的天体。它没有恒星的照耀,没有行星系的束缚,甚至连名字都来自一组冰冷的坐标:PSO J318.5-22(Pan-STARRS Object J318.5-22)。

当你用望远镜对准它的方向,会看到一个模糊的红外光斑——温度仅800K(约527℃),比太阳系最冷的冥王星(40K)温暖,却比木星(165K)炎热。它的质量约为木星的12倍,却没有围绕任何恒星旋转;它的年龄约1200万年,却比太阳系的任何行星都“孤独”。这是一颗流浪行星(Rogue Planet),宇宙中最神秘的“弃儿”,也是人类理解行星演化的“活化石”。

本文作为PSO J318.5-22系列的第一篇章,将从命名与身份解码、发现之旅:从海量数据中揪出“孤独者”、物理画像:冷寂外表下的“行星密码”、形成之谜:被恒星系统“抛弃”的真相四个维度,拆解这颗宇宙流浪者的前世今生。它不仅是一颗“无家可归”的行星,更是银河系演化的“目击者”——它的存在,改写了人类对“行星”与“恒星系”的认知边界。

一、命名与身份:“PSO”背后的宇宙坐标

PSO J318.5-22的名字,是天文学家给它的“宇宙身份证”:

PSO:来自“Pan-STARRS Object”(泛星计划天体),标志着它由泛星巡天望远镜(Pan-STARRS)发现;

J318.5-22:是它在天球上的坐标——赤经318.5度,赤纬-22度,对应猎户座与天蝎座之间的黑暗区域。

1.1 身份定义:不是褐矮星,不是行星,是“流浪的行星质量天体”

要理解PSO J318.5-22的本质,首先得厘清三个概念:

恒星:质量≥80倍木星(MJ),核心能点燃氢核聚变;

褐矮星:质量在13-80 MJ之间,核心能短暂聚变氘,但无法维持氢聚变;

行星:质量≤13 MJ,围绕恒星运行,无法聚变核燃料。

PSO J318.5-22的质量约12 MJ——刚好卡在“行星”与“褐矮星”的边界,但它的关键特征是不围绕任何恒星运行。因此,天文学家给了它一个特殊身份:自由漂浮的行星质量天体(Free-Floating Planetary-Mass Object,FFPMO)。

简单来说,它是“一颗没被恒星收编的行星”,或者说“一颗被恒星系统抛弃的行星”。

1.2 宇宙中的“流浪行星”家族

PSO J318.5-22不是孤例。自2011年首颗流浪行星CFBDSIR J.2-0.9被发现以来,人类已在银河系中找到数十颗类似的“弃儿”。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质量≤13 MJ;

无恒星伴星;

温度低(通常<1000K);

分布在星际空间,而非恒星系内。

但PSO J318.5-22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颗被明确归类为“行星质量”的流浪天体——此前的流浪天体多是褐矮星,而它的质量刚好低于褐矮星的门槛,更接近木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

二、发现之旅:泛星望远镜的“大海捞针”

PSO J318.5-22的发现,是泛星计划(Pan-STARRS)的“意外之喜”。这个由夏威夷大学主导的巡天项目,用四台1.8米望远镜扫描整个北天,目标是寻找近地天体(如小行星、彗星),却意外捞到了一颗“宇宙流浪者”。

2.1 泛星的眼睛: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孤独者”?

泛星望远镜的核心武器是宽视场光学/红外成像——每晚能拍摄1500平方度的天空(相当于全天面积的1/20),生成的数据量高达PB级。要从这些数据中找出PSO J318.5-22,需要三步“排除法”:

第一步:排除恒星

恒星的光谱有明显的吸收线(如氢的巴尔末线),且会有自行运动(因银河系自转而产生的位置变化)。PSO J318.5-22的光谱中没有恒星的特征线,自行运动也远小于恒星(每年仅0.1角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步:排除褐矮星

褐矮星的质量≥13 MJ,核心能聚变氘,因此会有红外 excess(红外亮度高于光学亮度)。PSO J318.5-22的红外亮度与质量12 MJ的行星一致,没有氘聚变的痕迹。

第三步:排除“绕恒星的行星”

绕恒星的行星会有凌星现象(遮挡恒星光线)或径向速度波动(恒星因行星引力而摆动)。PSO J318.5-22没有对应恒星的凌星信号,也没有被任何恒星的引力“绑定”(通过视差测量,它与最近的恒星距离超过1光年)。

2.2 发现时刻:2013年的“暗海拾贝”

2013年,泛星团队的天文学家在分析J318.5-22区域的图像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光斑”:

它在光学波段很暗(视星等约21),但在近红外波段(如K波段)很亮——说明它温度低,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

它的位置在2011-2013年间移动了0.1角秒——自行运动符合星际天体的特征;

光谱分析显示,它的成分与木星类似(以氢、氦为主,含甲烷、氨等挥发物)。

经过一年的跟踪观测,团队确认:这是一颗不围绕任何恒星运行的行星质量天体,并将其命名为PSO J318.5-22。

三、物理画像:冷寂外表下的“行星密码”

PSO J318.5-22的“冷”与“小”,藏着行星形成的关键信息。天文学家通过光学/红外测光、光谱分析和动力学模拟,拼出了它的“物理肖像”:

3.1 质量与大小:木星的“稍大版”

质量:约12 MJ(木星质量为1 MJ)——通过微引力透镜(Microlensing)测量:当PSO J318.5-22经过一颗背景恒星时,会放大恒星的光线,根据放大程度可计算其质量;

半径:约1.1 RJ(木星半径为1 RJ)——通过红外测光:红外亮度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结合温度计算得出。

也就是说,PSO J318.5-22的大小与木星几乎一样,但质量略大——可能是因为它的核心更致密,或大气层更厚。

3.2 温度与大气层:冷寂中的“挥发物盛宴”

有效温度:约800K——通过光谱能量分布(SED)拟合:将观测到的光学/红外亮度与不同温度的黑体辐射曲线对比,得出它的温度比木星(165K)高,但比褐矮星(>1000K)低;

大气层成分:以氢(约70%)、氦(约28%)为主,含甲烷(CH?)、氨(NH?)和水(H?O)——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甲烷的吸收线(1.6μm和2.2μm)清晰可见,说明大气层中存在大量挥发物。

有趣的是,PSO J318.5-22的大气层可能正在下雨——低温环境下,甲烷会凝结成云,甚至形成“甲烷雨”,落到表面(如果有的话)。

3.3 自转与磁场:缓慢的“自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