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广州引种甘蔗苗,红糖飘香解民馋

三日后清晨,校场黄土未干,十二名农匠已列队立于旗杆之下。我亲手将一卷《甘蔗种植手册》交到领头人手中,翻开第一页,指节划过“十月下种,行距三尺”八字。

“广州湿热,雨多蚁繁,苗期忌涝。”我逐条点明,“高垄栽培,沟深八寸,草木灰拌土护根。若遇暴雨,日夜轮守排水,不得有误。”

一名年轻农匠低声问:“大人,真能长出甜块?”

我点头:“岭南土暖,一年可收一季,亩产千斤以上。熬成红糖,可补气力,可入药汤,孩童食之不损齿。”

他眼中微亮,握紧了肩上布袋——里面装着五斤精选蔗种,用草毡层层裹实,防潮保温。

赵铁锤牵马立于队侧,甲叶未卸,昨夜刚从汉中赶回。我命他护送队伍至交州边界,确保蔗种无损。

“路上若有人阻拦?”他问。

“持令箭前行,凡阻碍者,记名上报,按‘妨工罪’论处。”

他抱拳领命,翻身上马。队伍启程时,天边初阳破云,尘土随蹄声腾起,一路向南而去。

半月后,广州太守急报传来:荒坡已清,分垄挖沟完毕,然百姓观望不前,无人愿试种。更有乡老传言,“此草吸地气,三年不生五谷”,恐毁良田。

我提笔批文:“准以官仓小米预支垦荒粮,每亩三斗,限三百户。收成后,官府溢价两成收购。”

文书发走,又召工部主事入府。

“传令李伯之侄李二根,若首月成活率达七成,授‘农技九品’虚衔,赐铁锄一副、牛一头。”

主事迟疑:“此人尚年轻,怕镇不住老农。”

“正因年轻,才敢破旧。”我说,“旧法守田,新法开荒。谁肯动手,谁得实惠。”

三月过去,再无消息。直到某日晨会,主事快步入厅,手中简册震颤:“广州来报——李二根半亩试田,蔗苗齐整,绿叶挺立,已逾三尺!”

厅中诸吏皆惊。

我接过竹简细看,附图清晰绘出高垄走势与行距布局,确依手册而行。另附小袋干叶,触之坚韧,嗅有微甜。

“传令下去,开放登记,凡愿垦荒种蔗者,即日起可领种苗、领口粮。”

不到十日,报名者逾千户。荒坡之上,人影穿梭,锄声不绝。农匠十二人分驻各乡,日日巡田,拔除病株,指导培土。

又四个月,秋阳高照,广州再报:首批甘蔗成熟,茎秆粗壮,汁液丰盈,已砍收三千亩,正装船北运。

我即刻下令,在锦江支流旁新建工坊,设榨汁、熬糖二区。

系统所赠“水力驱动榨汁机”随即启用。巨轮引水而转,带动双辊碾压,甘蔗投入其中,顷刻碎如麦屑,清汁汩汩流出,汇入陶槽。相较石碾,效率提升十倍不止,且汁液澄净,无泥沙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