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正在总兵衙门的后堂,与牛继宗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的深谈。
牛继宗看着眼前沉稳依旧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拍了拍贾琮的肩膀,语气凝重:“琮哥儿,此战之后,你之名,必将震动朝野。无论陛下是召你回京,还是留你于边镇,都必将予以重任,授以实权。你……做好准备了吗?”
贾琮目光清澈,点了点头:“多谢世伯提点,晚辈明白。”
牛继宗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你我皆是开国一脉的勋贵之后。想必你也清楚,自太上皇登基至今,我们这些老牌子勋贵,地位日渐尴尬,权柄不断被侵蚀,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大不如前。如今,你横空出世,立下这不世之功!若不出意外,日后引领我等勋贵集团的重担,恐怕就要慢慢落到你的肩上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届时,朝堂之上的风风雨雨,各方势力的拉拢倾轧,你便再难置身事外。站队、权衡、抉择……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啊!”
贾琮沉默片刻,他深知自己的出身决定了与这些开国勋贵家族有着天然的、深层次的绑定。这些家族,将是他未来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立足的基本盘之一。牛继宗的话,确是老成谋国之见。
然而,对于牛继宗隐晦提及的站队问题,贾琮心中却早有定计。他来自现代,更洞悉这段历史走向,深知最终的胜利者,唯有当今皇帝景平帝!无论是看似余威犹存的太上皇,还是蠢蠢欲动的义忠亲王,亦或是其他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景平帝一步步收回权柄,成为大虞唯一的太阳。
“世伯所言,句句金玉。”贾琮缓缓开口,语气坚定,“晚辈深知肩头责任。至于站队……”他抬眼,目光坦然地看着牛继宗,“晚辈愚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等臣子,只需忠心一人,那便是当今陛下!陛下乃大虞正统,亦是晚辈决心效忠之君!”
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给牛继宗和勋贵集团留下了转圜余地:“至于开国一脉的诸位叔伯世交,晚辈人微言轻,不敢妄言。但晚辈会先行一步,坚定不移地站在陛下身侧。诸位叔伯可观朝局变化,再行决断。无论如何,晚辈始终视诸位为血脉相连之家人,同气连枝之盟友。”
牛继宗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贾琮一眼。他没想到贾琮如此年轻,竟有这般清晰的认知和果决的魄力!直接绑定皇权,看似冒险,实则抓住了根本!而且这番话说得漂亮,既表了忠心,又未强迫勋贵集团立刻表态,留下了缓冲地带。
“好!好!好!”牛继宗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能有此见识,老夫就放心了!你放心,开国一脉,除了北静王那几家心思难测的,其余诸家,在朝堂之上,定会为你摇旗呐喊,助你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