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冷汗直冒,他虽贪吃,但良心未泯:“明日开仓!”
次日,青石县开仓放粮,百姓排成长队。李大嘴亲自监督,却发现米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发霉变质。他这才明白,自己这个“廪食县官”带坏了整个官场风气。
当晚,李大嘴找到老头请教:“老先生,我知错了,可如今仓粮已坏,如何是好?”
老头笑道:“大人可知‘廪食’本意?官府储粮,非为养官,实为养民。官仓之米,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大人既已醒悟,何不来个将计就计?”
三天后,青石县贴出告示:为防粮米变质,县衙公开招标,招募全县酒坊,将陈米酿成酒,售出后利润充公;同时开设全县厨艺大赛,胜者聘为官厨,用仓米为孤寡老人做饭。
这一招妙极了!陈米变美酒,售出高价;好米做成饭,供养老人。青石县的粮仓流动起来,不但没浪费,反而赚了钱。
李大嘴更是别出心裁,创办“青石米饼”,用仓米制作,卖到邻县,成为青石县的特产。
一年后,皇帝微服私访到青石县,见市面繁荣,百姓称道,特别对“青石米饼”赞不绝口。召见县官时,皇帝笑问:“李爱卿,朕听说你有个外号叫‘廪食县官’?”
李大嘴扑通跪地:“臣有罪!臣曾经...”
他将自己如何贪图小利,如何被点醒,又如何改革的故事一五一十道来。
皇帝听罢哈哈大笑:“好个‘廪食县官’!若天下官员都能像你这样,把‘廪食’之利从个人小惠变为百姓之福,朕何愁天下不治!朕赐你金牌一面,上书‘廪食县官’四字,望你永葆此心!”
从此,“廪食县官”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不过意思完全变了:它不再指占公家便宜的官员,而是指那些善于利用公共资源为民造福的聪明官。
而李大嘴呢,他还是每日从粮仓取三升米——不过那是为了给县衙旁养老院的老人们试米质。用他的话说:“得亲自尝尝,才知道米好不好,老人们吃着香不香啊!”
至于他那张着名的大嘴,现在成了青石县的活招牌,哪个饭馆新菜上市,都请他去“品鉴品鉴”。不过这回,他可是自己掏腰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