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波兰(二十七) 华沙之围

1646年冬,柏林来的后备民兵到达波兹南补充进了因为作战而大量减员的二团三团四团。

这些民兵经过一个月的短暂训练后便正式加入作战的队列,虽说战斗力是没法保证的,但好在人数不少,不论是攻城掠地当炮灰,还是累死累活当苦力都是一把好手。

有了这些民兵的加入,勃兰登堡军的作战人员重新来到一万人左右。

……………………

有了后备兵员的加入,威廉便顺势提出了继续进攻华沙的决定。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提议一出口便立刻引起了不少军中将领的反对。

一方面,他们担心过于激进会让勃兰登堡万劫不复,此外,这些将领不想继续进攻还有一个原因——他们的对手是波兰人。

这个上百年来一直压制着勃兰登堡的庞然大物已然给许多勃兰登堡人印象中留下了了一个名为强大的标签,对于这些“怯战”的将领们来说,波兰就是很强大,而勃兰登堡只是蕞尔小国,如今能够暂时赢下一阵已经是能吹一辈子的事了,至于再进攻华沙?那就有些过于自不量力了。

…………………………

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这样的心态是正常的,因为,只有保持一定的低姿态,才能让小国在欧陆的更迭中始终审慎的应对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而非轻易下场,赌上一切。

可,勃兰登堡不一样,因为勃兰登堡的公爵不甘心国家仅仅蜷曲在德意志的东北角,他想要扩张,他想要土地,因此他的军队就需要四处征讨,波兰,瑞典这些强国都将会是勃兰登堡的目标,因此,勃兰登堡人不能再以仰望的心态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放到低位。

而威廉就是要在这一战,带着勃兰登堡人打破心中对波兰的滤镜,打破他们对强国的仰望心态,至少从勃兰登堡军人开始,让他们在面对强国时依旧拥有一个平常心。

……………………

虽然有很多军官反对公爵这样激进的决定,但威廉的支持者同样不少,最出名就的就是格里芬和布卢门塔尔。

作为库亚维战役的指挥官,格里芬身先士卒的表现十分成功的收获了许多勃兰登堡士兵的认可与尊敬,战役最后,格里芬放过已无战心的波兰人也让许多出身底层的军官都感受到了这位将军身上的人情味。

此一战过后,勃兰登堡军中的许多军官都成为了格里芬的小迷弟。除此之外,随着科涅茨波尔斯基去世的消息广为传播,格里芬作为传奇终结者的名声也随之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