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十万多两银子,经过层层克扣、漂没,到了四川前线还能剩下多少,能否真的转化为战力,似乎已无人关心。
然而,皇帝的银子并没能挽回四川的败局。
时间推移至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战报愈发糜烂。
整个四川,除了少数几个孤城,大半已落入“大汉军”之手。
烽火连天,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北京。
崇祯再次召集廷议,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银子也拨了,军械也送了,为何还是败仗连连?为何成都眼看就要不保?秦良玉呢?她不是素称善战吗?为何在剑门关一败涂地?”
一连串的质问,让兵部尚书张缙彦冷汗涔涔。
他知道,必须有人为失败负责,而远在四川的秦良玉,无疑是最好的替罪羊。
他悄悄给兵部左侍郎使了个眼色。
左侍郎会意,立刻出列,躬身奏道:
“陛下,臣……臣听闻,那秦良玉虽素有忠名,然近年来拥兵自重,颇有些骄蹇。
此次剿贼,用兵迟缓,疑有养寇自重、挟贼要饷之嫌。她麾下白杆兵素称精锐,何以对付一群草寇,反不如当年对抗关外鞑虏时骁勇?
臣恳请陛下明发圣旨,申饬秦良玉,令其戴罪立功,速解成都之围!”
“养寇自重?”
这句话让崇祯心中不满,关外诸将对他阳奉阴违,多次导致鞑子入关,但碍于情形,这才压下。
关内左良玉之流,多次剿贼不力,勤王不至。
现在,又多了个秦良玉么?
崇祯的眉头紧紧锁起。他内心深处并不完全相信秦良玉会背叛,但战事的失利是明摆着的。
四川的丢失,让他焦躁、愤怒,急需一个宣泄的出口。
他对秦良玉迟迟不能破敌,也确实生出了强烈的不满。
在犹豫与猜忌交织之下,他最终点了点头,声音冰冷:
“准奏。即刻拟旨,申饬秦良玉,令其火速进兵,击退贼寇,收复失地!若再逡巡不前,贻误军机,定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