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议您:
· 首先专注于确认所述射频异常信号的物理来源,排除所有可能的仪器或环境因素。
· 寻求与信号处理、无线电物理领域专家的合作,对数据进行更保守的分析。
· 关于符号学的关联部分,或许更适合投向考古学或人类学领域的专业期刊。
再次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
此致,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快讯》编辑部”
南曦怔怔地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敲打在她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上。缺乏独立验证?她明明比对了全球多个天文台的公开数据流!方法论薄弱?她使用了最严格的信号处理和统计分析!推测性过强?她已经在报告中极力克制,只陈述相关性!
这不只是退稿。这是一种彻底的否定,一种将她和她发现的现象,排斥在主流天文学 discourse 之外的、礼貌而坚定的姿态。
不甘和一丝愤怒涌上心头。她迅速将报告稍作修改,投向了另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讯》。这次的结果来得更快,不到二十四小时,一封同样格式化的退稿信就躺在了她的邮箱里,理由大同小异,并委婉地表示“研究主题与本刊范围不甚契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不死心,又尝试了《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一个以发表范围广泛着称的开放获取期刊。这次甚至没有进入送审阶段,直接被编辑以“缺乏广泛的学科兴趣”为由拒之门外。
接连的打击让她有些发懵。她意识到,问题或许不在于她的数据或分析本身,而在于她触碰了一个禁忌的边界——将严谨的物理学观测与被视为“软科学”甚至“伪科学”的考古学、神话学联系了起来。这在现有的学科壁垒面前,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越界”。
就在这时,她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邮件。发件人是她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认识的、一位就职于欧洲某知名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马克·索伦森。邮件主题是:“关于你最近的投稿”。
南曦心中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或许索伦森看到了她被退稿的论文(有些期刊的预印本会在特定圈子里流传),并产生了兴趣?
她点开邮件。
“亲爱的南:
听说你最近在投稿一篇……嗯……相当‘有趣’的论文。关于宇宙信号和古代符号?(附带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