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曦!”王大锤又喊道,“你的信号主要在21厘米波段,那是电磁波。但我们假设,这种‘神话频率’可能是一种更基础的、能在不同介质(比如物质、空间甚至某种场)中传递的‘信息包’,它或许会在声波频段,尤其是次声波和低频声波区域,产生某种‘影子’或者‘谐波耦合’!我需要你根据信号特征,帮我估算一下,在声波频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谐波范围和可能的调制方式!”
这个思路让南曦眼前一亮!确实,如果这种“信息”具有某种普适性,它很可能不会仅仅局限于电磁波这一种表现形式!她立刻投入到计算中,利用信号处理的知识,反推其可能在声学频段产生的特征。
王大锤则开始搭建核心的放大和信号处理单元。他没有使用现成的集成模块,而是用面包板和各种分立元件——精度极高的电阻、电容、电感,以及那些老旧的真空管——手工搭建起一个多级放大电路。他的焊接技术出神入化,焊点饱满圆润,线路走向清晰合理,尽管速度极快,却透着一股严谨的工匠气息。
“自动增益控制不能要,会抹掉信号本身的动态特征……带宽要足够宽,但不能引入额外噪声……屏蔽!妈的,屏蔽是关键!”他自言自语,又从一个架子上取下几卷不同材质的金属屏蔽网和导电布,开始仔细地包裹已经搭建好的电路部分。
顾渊将整理好的频率参数发送了过来。王大锤扫了一眼,立刻开始调整他刚刚找出来的那几个精密电容麦克风的偏置电路和前置放大器参数,使其对顾渊提供的“神频”范围达到最佳灵敏度。
然后,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南曦瞠目结舌的举动。他跑到工坊的一个水槽边(那里居然还通着水),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开始调配一种淡蓝色的、粘稠的液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什么?”南曦忍不住问道。
“自己瞎捣鼓的‘声学耦合凝胶’,”王大锤头也不抬,用一根玻璃棒快速搅拌着,“传统麦克风靠空气传导,损耗太大。这玩意儿能更好地传递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尤其是低频,还能起到一定的降噪和缓冲作用。”他小心翼翼地将凝胶注入特制的、与麦克风单元连接的微型腔体中。
时间在紧张而高效的协作中飞速流逝。工坊里回荡着焊接的滋滋声、扳手拧动螺丝的嘎吱声、设备调试的电子提示音,以及王大锤不时发出的、对各种零件位置的“亲切问候”。顾渊沉默地提供着理论支持,南曦则沉浸在声学谐波的计算和验证中,并时不时被王大锤天马行空却又直指核心的技术方案所震撼。
渐渐地,一个看起来极其怪异,却又透露出某种粗犷美感的装置,在工作台上初具雏形。
核心是那两个一左一右、呈一定角度相对放置的青铜抛物面反射器,它们的焦点位置,精确地安装着经过“声学凝胶”耦合的电容麦克风阵列。麦克风的信号输出线,被厚厚的屏蔽层包裹,连接到那个由真空管和分立元件构成的、散发着橘黄色微光的低噪声放大模块。放大后的信号,再输入到一个由老式示波器屏幕(被王大锤魔改过,增加了数字存储和频谱分析功能)和几个自制滤波单元组成的信号处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