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窑洞烛光
毛泽东捻灭烟头,对周恩来说:“上海同志们的行动证明了一点:城市游击战是可行的。”
周恩来点头:“特别是他们利用地下管网系统进行机动和隐蔽的做法,值得学习。不过...”他话锋一转,“代价也太惨重了。”
“革命总要流血。”毛泽东走到地图前,“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告诉上海的同志,要注意保存实力,特别是骨干力量。”
一份关于城市游击战术的详细指南被加密发出,其中特别强调了建立安全屋、秘密交通线和应急疏散方案。
东京,军部大楼
一份紧急报告被摔在桌上:“上海事件严重损害了帝国威严!”主战派将领山本怒不可遏,“必须采取更强硬措施!”
相对温和的井上提出异议:“当前国际舆论对我们不利,英美等国已经提出抗议。不如先稳定上海局势,集中精力解决满洲问题。”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一个折中方案出台:向上海增派两个大队的兵力,但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避免进一步刺激国际社会。
上海,秘密医院
张宗兴在昏迷三天后苏醒。守候在床边的除了杜月笙,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英国记者斯诺。
“张先生,你成了国际新闻人物。”斯诺递过几张报纸,上面刊登着北站爆炸的照片,“泰晤士报称你们为‘东方抵抗运动的象征’。”
杜月笙补充道:“租界工部局迫于压力,同意设立中立救护区。这是我们争取到的喘息机会。”
张宗兴虚弱地问:“弟兄们...”
“安置好了。”杜月笙握紧他的手,“活着的,都是火种。”
这时,一个护士打扮的年轻女子走进来换药。张宗兴注意到她动作专业,但虎口有长期握枪留下的老茧。
“新来的?”他轻声问杜月笙。
“洪门送来的医疗队。”杜月笙意味深长地说,“全国各地都在支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