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春寒笼罩,大地苍茫

是年民国,春寒笼罩,大地苍茫。

阴云压境,若命运之手紧锁咽喉。

蒋介石的目光从长征的红军身上移开,更深地凝望着北方的狼烟。

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与迫在眉睫的外患这天平两端,南京国民政府步履维艰,其下便是万丈深渊。

南京,黄埔路官邸。

蒋介石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背影挺拔而冷硬。

地图上,代表日军的蓝色箭头已深深楔入华北,而代表红军的红色线条虽细弱,却顽强地蜿蜒于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娘希匹!日本人得寸进尺,华北局势糜烂至此!”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肃立的陈诚、何应钦等一众将领,

“党内却还有人嚷嚷着‘抗日第一’,看不清心腹之患何在!”

他需要更牢固地掌控这个国家,尤其是在动荡的时局下。力量,必须高度集中。

“敬之(何应芬字),”他看向军政部长何应钦,

“《兵役法》和《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的推行,必须加快!我们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常备军和统一的警察体系,彻底改变过去军阀割据、政令军令不行的局面!兵员、装备、训练,都要统一于中央!”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强国”之策。

通过创立并强化基于《兵役法》的征兵制度,打破地方军阀的兵源垄断,建立忠于国家的中央军骨架;同时改革警察体系,使其成为维护基层统治、渗透社会角落的触手,而不仅仅是地方治安单位。

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内外挑战,尤其是为了将来可能与日本爆发的全面冲突,做权力和资源上的准备。当然,在“安内”的层面,这也意味着对红军、对地方异己势力更有效的围剿与管控。

“是,校长!”何应钦挺身应命,

“各省正在逐步推行,虽有阻力,但大势所趋。”

“告诉下面的人,谁阳奉阴违,谁就是党国的罪人!”蒋介石语气森然。

他知道这套新政触动了太多地方势力的奶酪,但在“统一”和“救国”的大旗下,任何阻力都必须被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