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往来商贾,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另一篇《忆往昔,老国王时代的宽松与波调时代的严苛》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据曾往来贵霜多年的老商贾回忆,在已故老国王执政之时,
贵霜虽非尽善尽美,然其对商旅颇为宽容,税率稳定,法令相对清晰,各地贵族亦不敢过于放肆。
商队往来,尚称顺畅。
然自波调窃据大位以来,法令朝令夕改,
税吏如狼似虎,贵族竞相攀比,以盘剥商旅为能事。
昔日之‘商路明珠’富楼沙,如今已成‘商旅畏途’!
波调之治,远逊老国王多矣!”
这些文章,刻意塑造了波调“篡位者”、“暴君”、“商路破坏者”的负面形象,
同时将已故老国王时代描绘成一个相对“美好”的时期,
暗示推翻波调,恢复“旧秩序”或建立“新秩序”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在李德全的秘密安排下,一些原本潜藏在大宋境内的贵霜旧臣,
特别是隐居在开封城的贵霜老国王的支持者,
以及一位自称是贵霜王室远支、因躲避波调迫害而流亡至此的“遗族”,
虽然其身份真伪难辨,但在舆论战中,真假往往并不重要,所以他还是被推到了台前。
他们出现在报纸的访谈中,或者在特定的公开场合——通常有报社记者在场,声泪俱下地控诉波调的残暴,
讲述其如何屠杀忠臣,迫害王室成员,
如何将老国王留下的稳定江山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那位“王室遗族”更是宣称波调是“贵霜的罪人”,呼吁“忠诚于老国王的贵霜子民”起来反抗,
指责波调就是丝路之上的蛀虫,祸害,有波调一日,丝路一日不得安宁!
并“为了丝路的畅通,为了丝路周边的长治久安,为了丝路周边国家的稳定,为了所有商贾的利益……
恳请大宋天朝主持公道,帮助贵霜拨乱反正”。
在他的言语中,波调简直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拯救世界的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