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精盐和杨氏白纸上市不过月余,江南市面上便掀起一阵波澜。最初,只有少数富商士绅抱着试探的心态购入,可一旦亲身体验过其品质,便再也无法舍弃。
杨氏白纸,触手滑润,墨迹不洇,行笔流畅,即使是京城贡纸也难出其右。文人墨客争相求购,一时间洛阳纸贵,杨氏白纸的声名不胫而走。
杨氏精盐,入口清淡回甘,没有寻常粗盐的苦涩,更是让富贵人家趋之若鹜。许多酒楼饭庄也开始高价求购,只为提升菜肴口感,招揽顾客。
每日清晨,杨家门前的马车便络绎不绝,都是前来求购的客商。账房先生忙得脚不沾地,银票和铜钱堆满了库房。杨家的财富积累速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王福盯着账本上的数字,连连咂舌。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如此惊人的进项。“少爷,这才多久,库房里的银子就快堆不下了。”他向杨昭禀报,声音里压不住的兴奋。
杨昭在书房里翻阅着苏墨整理的江南各县水利图志,听了王福的话,只是略一点头。
“这些只是开始。”杨昭说,“王福,你和苏先生商议一下,将城郊那几块荒地也买下来。我们要扩建工坊,将造纸和制盐的规模再扩大数倍。同时,派人去各地打听,何处还有合适的林地和盐碱滩,为未来的扩张做准备。”
王福领命而去。他现在对杨昭的命令从不质疑,因为每一次都证明了杨昭的远见。
苏墨自从入驻杨家,便沉浸在海量的资料和杨昭描绘的宏伟蓝图中。他将杨昭提出的那些“新奇”概念,结合自己的学识,逐渐梳理成一套清晰的施政方略。
“少爷,造纸和制盐两处工坊的利润,已足够支撑我们启动水利项目。”苏墨呈上一份详细的规划书,“我已初步拟定,可从城南水患最严重的地区着手,先修筑几处小型堤坝,清理淤塞河道,既能防洪,又能引水灌溉。”
杨昭接过方案,仔细审阅。苏墨的规划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将工程量、所需人力物力、预计效益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很好。”杨昭放下规划书,“这只是第一步。后续,我们还要在工坊附近兴建学堂,让工人的子弟能读书识字。同时,也要改善工人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苏墨听了,心头为之一震。杨昭不仅有经商的奇才,更有济世的胸怀。这与他苦读圣贤书,所求的“安民”之道不谋而合。
“少爷高义。”苏墨拱手。